返回第十四章 整军(第1/2页)  某家董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徐荣和高顺两人合力才堪堪和华雄打个平手,但是并没有士卒因此而轻视二人,反而对他们投去真挚的敬意。

    毕竟在整个大军之中,能够和华雄相抗的几乎没有,华雄平时那都是以一当百的。

    强者是历来值得人们尊重的,这就是军队的法则,强者的法则。无论时间如何推移,这条法则在军队中却是永恒不变的。

    “咚!咚!咚!”

    鼓声震天,宛若九天雷霆。

    场内的三将再次纠缠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

    董卓扬起手中寒光闪闪的宝剑,鼓声变得更加密集了,阵中将士们也再次举兵怒吼。

    “杀!”

    “杀!”

    “杀!”

    场内的厮杀,随着一万大军的喊杀之声和密集的鼓声而变得更加紧张激烈。

    “铛!”

    华雄的虎头斩首大刀架住了徐荣穿风疾速刺来的青铜长枪和高顺以开山裂石之势劈来的白虎战刀。华雄双手青筋暴起,手中大刀死死撑着。徐荣高顺二人也使出吃奶的劲,想要将华雄的大刀压下去。

    双方半天僵持不下,体力也在不断下降。高顺毕竟年齿尚幼,渐渐的开始体力不支。

    华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力道迸发,猛的将徐荣和高顺的兵器震开。趁着二人没反应过来之前,华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纵马飞驰到高顺身后,挥动大刀一招横扫千军,一下子便将高顺拍落下马。

    方才合二人之力,也难敌华雄。此时只剩徐荣一人,又怎么能抵得住华雄之勇。没几个回合,徐荣被华雄劈飞手中的长枪,败下阵来。

    大纛之下的董卓看得真切,没若非高顺力竭,二人还能撑得些回合。这让董卓想起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马镫。

    若是战马上能配有马镫,二人绝不会败得如此之快,便是反胜华雄也未可知。

    马匹在没有配备上马镫的时代,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士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只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鞍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

    连骑行都如此困难,更遑论是飞马斗将或骑马冲杀了。骑兵短兵相接的时候,一边要用双腿夹紧马腹,一边要使用兵器劈砍。如此一心二用,纵使你有十成本事,在斗将的时候若能使出六成就不错了。

    就像之前,高顺由于对骑马厮杀不太熟练,双腿夹马使用了太多的气力,很快就力竭声嘶,败下阵来。

    因而纵使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各国开始训练骑兵,然而在三国时期,战车依然在使用。毕竟汉人不像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自小便是在马背上长大的。

    在马镫发明之前,骑兵的挑选和训练都是非常严格的。而且那时的骑兵并不具有冲杀的作用,只能作骑射的战术动作。

    所谓骑射,便是骑兵冲到一个点停下放箭,之后再向前冲刺一段距离停下后再次放箭,如此反复。

    然而马镫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而不用担心坠落马下。

    骑士可借着马镫借力,将战马的冲击力可以附着在骑士的身上及其兵器上,大大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使得骑兵的战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马镫被誉为人类军事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并非空穴来风。正如后世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所说的的那般:

    “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