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第三种是韦曜《吴书》的说法“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c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以此突出陶谦的无辜,以及曹操为报复仇屠杀徐州百姓的残暴不仁。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曹嵩之死的责任,终究还是被曹操扣到了陶谦的头上,也因此给徐州的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实对于曹操来说,报父仇的原因应该是有,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曹操为了扩展势力范围,而选择当时诸侯中实力较弱的陶谦为目标。当时曹操所控制的兖州,西面是一系列董卓旧将,北面是雄霸河北的袁绍,南面是有志图王的袁术,西南还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刘表。综合考虑来看,只有徐州陶谦是可以欺负一下的软柿子,最主要的是陶谦在治理徐州用人上的“昏乱”。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夏天,曹操以报复仇为名起兵攻打徐州,所过城池尽皆屠戮,据《曹瞒传》所载“(太祖)引军从泗南攻取虑c睢陵c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也正是成语“鸡犬不留”的典故出处。陶谦抵挡不住曹操的攻势就向当时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或许是考略到唇亡齿寒,田楷与平原相刘备一同来救陶谦。事情也是凑巧,田楷和刘备一到徐州曹操的后院就起火了。原来张邈与陈宫趁着曹操东征徐州的空挡背叛了曹操,迎接吕布占据了兖州。曹操不得不撤兵去打吕布,以夺回自己的老巢。这才有了小说中所虚构的“刘备手书退操兵”一节。
曹操退兵以后不久,陶谦病故,终年六十三岁。必须重点说的是,陶谦在去世之前对自己以及徐州的继承人做了安排,这个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陶恭祖三让徐州》中的刘备。刘备与田楷当时都是公孙瓒的嫡系,但是待遇却不一样,估计是因为出身的问题,田楷既然姓田,所在齐地应该是颇有威望的,所以公孙瓒表田楷做了青州刺史,而只给了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一个平原令,后来才升了平原相,而且兵马也少,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当时刘备“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刘备是没什么实力的,这也是小说中杜撰刘备为了去救陶谦而向公孙瓒借兵的来源。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刘备一到徐州就得到陶谦的重用,先是分给了刘备四千精兵,又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令其屯驻小沛,以据曹操。并且在病重的时候确立刘备做自己的接班人。
那么陶谦到底看上了刘备什么呢?无论从哪方面看,当时的刘备都不是一个委以州事的好人选,可是陶谦偏偏就选择了刘备。这件事个人揣测恐怕要跟陶谦与刘备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以及身上共同拥有的江湖气有关,正所谓意气相投才能惺惺相惜。易中天曾经说过刘备的团队就像一个帮派,而这也正符合陶谦的性情。最主要的还有当时的刘备得到了包括陈登孔融麋竺等徐州地方世族的支持。
在《三国志陶谦传》的最后陈寿这样写到:“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这句话奠定了后世对陶谦贬多于褒的基调,但个人认为这样的评价绝对是偏颇了,陶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徐方歼耗”也绝对不能全都归罪到陶谦的名下,毕竟屠杀城池的是曹操,而不是陶谦。陶谦在徐州六年的时间里还是有一定的作为的,他任用陈登推行屯田,让老百姓在那样的一个乱世里能吃饱肚子,不用去“易子相食”“人相食”就连青州c豫州等地的流民都纷纷逃到徐州寻求安定的生活。陶谦重用的下邳相笮融虽然奸诈,但是他宣扬佛教,开设粥场经常布施酒食给吃不上饭的穷人(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这恐怕也是陶谦对笮融多所纵容的原因。董卓之乱的时候,陶谦第一个响应了朱儁讨伐董卓的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