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之“曹操的伯乐”鲍信(第1/2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傕坐杀樊稠李蒙之后,西凉军内部人人自危,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主要的是李傕c郭汜c张济,以及后来崛起的杨奉c宋果等人。这一场动乱一直持续到公元196年,就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入驻洛阳,后又迁都许县的那一年。

    由于本系列是以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死亡先后顺序为主线来写的,李傕c郭汜c张济c杨奉c宋果等人的事迹暂时留到以后再说。小说中接下来去世的是济北相鲍信。

    在小说中鲍信出场不过三次,第一次是在董卓刚刚进京的时候,鲍信预见到董卓后必为乱,力劝袁绍和王允趁着董卓立足未稳伺机将其除掉。可惜袁绍和王允,一个说“未可轻动”,一个说“且容商议”,错失良机。鲍信无奈之下率领本部兵马投泰山去了。第二次出场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鲍信虽然是以第九镇诸侯的身份参与其中,却表现的极为平庸且嫉贤妒能。他害怕前部先锋孙坚得了头功就派自己的弟弟鲍忠领兵三千抄小路去关下搦战,却被华雄斩于马下,鲍忠的首级还被拿去相府报捷。鲍信的第三次出场是在李傕郭汜战败西凉马腾韩遂,并且坐杀樊稠李蒙以后。当时青州黄巾军又起,聚众数万。朱俊保举了曹操与鲍信一同前去征剿黄巾军,鲍信杀入重地,被黄巾军所杀。而曹操却借此机会招降贼兵三十余万,并且组建了后来让曹操能够称雄于世的“青州兵”。

    小说里关于鲍信的这三次出场中,除了第二次中关于鲍忠的部分属于小说杜撰以外,大体与史书相符。其实在史学界里,鲍信一直被认为是曹操的伯乐。

    鲍信,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据《三国志鲍勋传》中裴松之注引《魏书》的记载,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虽遭乱起兵,家本修儒,治身至俭,而厚养将士,居无馀财,士以此归之”汉灵帝时担任过骑都尉c少府侍中,当时是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命他返乡去募兵,他不辱使命招募了一千多兵勇,在返回洛阳的途中,何进遇害,董卓借机进京把持了朝政。鲍信看出董卓必将祸乱国家,就秘密建议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除掉董卓,他对袁绍说“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可是袁绍畏惧董卓的实力,结果错失了良机。于是鲍信引本部兵马返回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至于鲍信是怎么“收”的这些兵马辎重,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会是招募而来。

    没过多久,曹操袁绍袁术也先后逃出了京城。曹操在得到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和太守张邈的支持以后“散家财,合义兵”在己吾率先起兵讨伐董卓,而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一起响应了曹操的义举,一同参与了讨伐董卓。这件事也成为鲍信“慧眼识曹”的开始。

    当时袁绍实力正盛“豪杰多向之”,可是鲍信却独具慧眼,认为袁绍日后必败,而曹操才是成大事的人。他对曹操说道“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这段话虽然是记载在《魏书》中,难免有美化曹操的嫌疑,但是在关东义军讨伐董卓的战役当中,鲍信的表现却印证当时他对曹操的态度。他不但跟随曹操一同参与了追击董卓的荥阳汴水之战,还在战役中负了伤,自己的弟弟鲍韬也战死在阵前。这种出生入死相随的情谊,也足以验证史书中关于两人“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的记载。

    鲍信不但跟曹操“深自结纳”还为曹操指明了最初的发展方向。就在袁绍逼走韩馥,占据冀州以后,鲍信对曹操说道“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响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所谓大河指的是黄河,大河之南指的就是黄河以南,今天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