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之“天下第一国士”蔡(第1/4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一首描写思妇怀人的汉乐府歌词,叫做《饮马行》,又叫《饮马长城窟行》,相传正是蔡邕所做。所谓长城窟,是长城边上可供行人饮马的水窖泉眼。唐朝时《五臣文选注》中这样写到“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有人说这首歌词所描绘的是汉时下层人民的生活,与蔡邕的身份不相符,以此来说明是一首假托之作。其实汉末时征役频繁,游宦盛行,或许正是蔡邕在游历的途中见到民生疾苦有感而作,亦未可知也。这也正是一个有着“天下第一国士”之称的人所必然拥有的悲悯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位素有“国士”之称的蔡邕。



    首先普及一下汉语拼音知识“邕”这个字读作“y一ng”发“拥”音。以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被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所误导,一直读成“邑(yi)”。



    蔡邕,字伯喈(jiē),陈留圉(yu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蔡氏祖上在有汉一朝,一直是名望之家。王莽篡汉的时候,蔡邕的六世祖蔡勋面对新朝的征召不为所动,感慨地说道:“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于是带领全家逃入深山隐居,誓不出仕新朝。



    少年时蔡邕师从太傅胡广学习,以博学著称,喜欢文学c数术c天文,以及音乐。他生性至孝,母亲病重卧床三年,他勤谨侍母,无论寒暑未曾解过衣带,曾经连续七十多天不眠不休。母亲去世以后,他就遵守礼制在墓旁搭设草庐为母守孝。野兔在他的庐舍旁边安家,就连树木都生出了连理枝来,引得许多人前来观看。蔡邕不但至孝,而且仁义,他与叔父,叔伯兄弟一同居住,从来没有闹过矛盾。自蔡邕以上蔡氏三代人都没有分过家产,大家都称赞蔡邕的品德。



    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c左悺等五侯擅权专政,他们听说蔡邕善于鼓琴,就让桓帝下令陈留太守督促发遣蔡邕来京。蔡邕本来无心出仕,在走到偃师地方的时候就假装称病才得以返回。后来就在家中闲住品鉴古玩,不与时人往来。



    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府中辅佐的官吏,被桥玄所器重,推荐他出任为河平县长,后朝廷召为郎中,在东观校书。所谓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c典籍和从事校书c著述的地方,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室及史学馆。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c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订正《六经》典籍,得到汉灵帝允许后,蔡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我在《“尚书”卢植》一篇中有所言及。当石碑刻成之日,前来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每日车乘过往千余辆,布满街巷。



    后来蔡邕被升为议郎,在做议郎的期间,蔡邕以刚直不阿的性情屡次上书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请求废除近禁和三互法的上书。或许是由于受到西汉外戚专权的影响,东汉时开始实行官吏籍贯回避的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