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饕餮”董卓(下)(第1/3页)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董卓到底是如何沦落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这还要从他的出生说起。



    据《三国志》引《英雄记》的记载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如果“君雅”不是他的字的话,就说明他是有过前科的人,而他以微官为颍川纶氏尉,也表露出家道中落的现象。所以董卓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豪门家庭。父亲在颍川为纶氏尉的时候生下董卓和他的弟弟董旻,所以表字仲颖和叔颖。由于董君雅的长子董擢(字孟高)早卒,所以董卓实际上在家里扮演了长子和大哥的角色。



    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子和大哥有一个趋于共性的特点,就是性格中骨子里的霸道与倔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董卓少年时曾经离家出走,在羌人的居住地游历数年,并且与羌人中的各个部落首领豪帅相交甚厚。这一段在史书中用了“少好侠”三个字作为总结。



    董卓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羌人尤为的熟悉。这正是他为官以后平步青云的基础。



    最早他做凉州兵马掾的时候,就已经以膂力过人和左右驰射,为羌胡所敬畏。后来被张奂征召为军司马,大破汉阳叛羌,被封为郎中。中平元年的时候虽然在被派去接替卢植征讨黄巾军张角所部的时候打了败仗,却在之后西凉边章韩遂联合羌胡共同起兵作乱的时候,先后并统于派来征剿的皇甫嵩和张温。个人倾向认为,董卓在这场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是功大于过的,并且最终能够造成“章c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的局面,也是因为董卓在陇蜀之间的威名。



    在《英雄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卓数讨羌c胡,前后百余战。”由此可见董卓的主要战功其实都是围绕着羌人而展开的。尽管他与羌人的各个首领的关系曾经是那么的好,也曾经杀掉自己赖以生存的耕牛款待他们,更是接受过羌人首领馈赠的作为礼物的上千头的牲畜。可是他依然踩着这些羌人朋友的尸体坐上了刺史的位置,成为了威震一方的军阀。



    从《三国志孙坚传》和《后汉书皇甫嵩传》中孙坚和皇甫郦两个人要杀董卓的理由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董卓在这一段时间的为人,就已经是专横跋扈,狂妄自大的了。而且随着他的权利愈大,他的这种跋扈狂妄,也必将呈现难以控制的趋势。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和董卓被任命为为并州刺史的诏书,一同传到了西凉。在这种时局之下,观望,恐怕是任何一个手握重兵的军阀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吧!于是,董卓很自然的拒绝了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的命令,而擅自带领西凉的亲信部队三千人(另说五千)去并州上任。而皇甫嵩竟然没有采纳侄子皇甫郦的建议,失去了除掉董卓,阻止未来数年间董卓之乱的最好时机,从而给天下及自己留下了祸根。



    董卓带着部队走到河东郡的时候停了下来,因为他收到了来自朝廷大将军何进召他进京谋诛宦竖的密书。董卓非常高兴,他立即动身前往洛阳,并且上书弹劾张让段珪等人。可是他还没到洛阳,何进已经被张让所杀。八月二十五日夜晚,董卓望见洛阳城中火起,知道城中有变,急忙率兵进城,他走到城西的时候听说张让等人劫持皇帝逃往北邙山,于是又转到北邙山前去迎驾。那一刻就仿佛宿命一般。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