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都督华雄引五万铁骑,来寨前大骂搦战。袁绍聚众诸侯商议,说道:“谁敢去迎战华雄?”帐上众人各怀心事,一时竟无人应答。袁绍看看袁术,袁术本是个虏滑之辈,眼神急忙闪烁开去,心道:“我可不去出这个风头。”袁绍又看看公孙瓒,只见那公孙瓒靠在椅子上眯着双眼歪着脑袋却在装睡。袁绍心中冷冷说道:“哼!这帮家伙都想让别人送死,自己拣现成便宜!哼哼,你们不去,我也不去!”当下他坐了下来,眼望天空,静待其变。这时诸侯们的种种百态形状,正惹恼了袁术身后的一员骁将俞涉,只见他挺身而出,说道:“小将愿往!”袁绍大喜,当即令俞涉出战,不多时,探马来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个回合,被华雄斩于马下。众人大惊。袁术心道:“活该!我都没说话,你逞什么能耐!” 这时坐上一位诸侯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正是太守韩馥,听他说道:“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袁绍急忙令潘凤出战。潘凤披盔上马,手提大斧上阵而去。
在小说中,上将潘凤最后当然也被华雄所斩杀,不过韩馥却成为当时坐上唯一一个主动请缨,令手下出战的诸侯。
韩馥,字文节,颍川人,做过御史中丞,董卓掌权的时候举为冀州牧。可能大家要问怎么前面说韩馥是太守,而这里又说他是州牧呢?小说中十八路诸侯的列表中韩馥是冀州刺史,与冀州牧大体相当没什么不同,而在斩华雄的这一段却变成了太守韩馥?即便是罗贯中疏忽大意了,难道后世那么多评改过《三国演义》的名流大家们都没发现吗?其实,这正是罗贯中有意而为之的点睛之笔,他正是想要以这样的矛盾,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去深挖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韩馥作为一个州牧,又是号称九州之首的冀州的州牧,当时的冀州民殷而国富,兵粮优足,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按常理来讲他绝不可能会成为三国之始的龙套角色。可是世上的事就是这么的没有道理,偏偏就是这个韩馥却成为了三国群雄争霸的垫脚石。
当时袁绍由于公然反对董卓废立皇帝,而逃离了京城。可能是由于韩馥是袁门故吏的原因吧,袁绍逃到了韩馥这里。原本两个人应该是相安无事的,可是董卓由于顾忌袁门四世三公的身份背景,而接受了周毖伍琼的建议,拜袁绍做了渤海太守,试图以此来安抚袁绍。这一下可是给韩馥出了个大难题。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袁绍 “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可谓是一呼百应。把这么一个重量级大人物放出去,韩馥的心理上总还是不安的,于是韩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常遣从事守绍门”使得袁绍“不得动摇”。说白了这其实是将袁绍软禁了起来。韩馥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明智的,而且最终会招致来袁绍的嫉恨。可是韩馥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一直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传于各个州郡,倡议讨伐董卓的时候,韩馥才终于解除了对袁绍的软禁。不过,他虽然解除了对袁绍的软禁让他回到渤海,却依然不放心,“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总是克扣袁绍的军粮,想要使袁绍的部队自己离散。
“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袁术c冀州牧韩馥c豫州刺史孔伷c兗州刺史刘岱c陈留太守张邈c广陵太守张超c河内太守王匡c山阳太守袁遗c东郡太守桥帽c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邺城,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这既是小说里非常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韩馥其实是很不愿意袁绍做盟主的,他跑去问他的幕僚谋士们,袁绍和董卓两个就要打起来了“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我们应该帮谁呢?有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