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相对要陌生的很。小说第八回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日董卓宴请百官,席间吕布突然来到董卓耳边低语了几句,董卓笑道:“原来如此!”当下命令吕布将坐上司空张温揪出大殿。百官惊惧。不多时,侍从捧着托盘盛着张温的脑袋献给董卓。董卓笑道:“大家不要害怕,张温连接袁术想要害我,书信却错投到我儿奉先处。大家与此事无关,不必惊畏!”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张温,字伯慎,南阳穰县人,少有名誉,累登公卿。曾经得到过曹腾的赏识与提拔。虽然小说里张温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史书上也没有专门的传记,但是张温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中平二年,西凉边章韩遂作乱,先是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而后朝廷又派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将,以孙坚陶谦为参军,领荡寇将军周慎,又拜中郎将董卓为破虏将军,并统于张温麾下,统帅步骑兵十余万征讨边章韩遂。张温屯兵美阳,与边章韩遂交战,首战失利。十一月,董卓抓住战机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共同攻打边章韩遂,大获全胜。边章韩遂向榆中方向败退。张温遂命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击,可是周慎不听孙坚断敌粮道的建议,反而被边章韩遂断了粮道,周慎惧怕,丢弃辎重独自逃跑。张温又令董卓将兵三万攻打先零羌人,却被羌人与胡人围困在望垣以北的地方。彼时董卓已经粮草断绝,就ěi zhuāng成捕鱼充饥的样子,实际却在堤堰的掩护下,偷偷的潜水度过渭水。等到羌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追赶了。董卓乃全师而还,屯兵扶风。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当时张温分兵六路攻打西凉,“五军败绩”只有董卓一军全师而还。至此对于董卓,史书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认为董卓据此有功被封为斄乡侯,邑千户。而另一种则认为董卓有过,作战失利,张温还以诏书的形式向其问罪,召见董卓,董卓迟迟不到,过了很久才来面见张温,却又态度恶劣拒不认罪,用孙坚的话说叫做“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孙坚不但建议张温斩杀董卓,还数出了董卓的三条罪状。其中第三条也说道董卓“受任无功”。
张温就在这种,六路出兵,“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的情况之下,被升为了太尉“三年春,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于温。”张温也成为汉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在京师的三公。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不管是《后汉书》《资治通鉴》还是《三国志》,对于这场动用了十余万人马征讨西凉的战争,其结局如何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只在《三国志孙坚传》中窥测到一点踪迹“章c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也即是说这场战争张温还是打胜了的,而且边章韩遂还投降了张温。可是如果这条记载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里要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范晔和司马光,更是在自己的著作中有意回避只字未提呢?
经过我反复推敲,个人认为前因后果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当边章韩遂开始作乱的时候,董卓拒讨无功肯定是有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凉军阀之一,董卓与这些起兵造反的军阀,以及羌人胡人的首领肯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或许也成为张温首战失利的原因。而其后董卓抓住战机大破贼军,边章韩遂败走榆中。这个战机其实也很蹊跷,是一个近乎于玩笑的原因,当时夜晚一颗流行划过边章韩遂的大营,光长十余丈许久不灭,边章韩遂以为不详,就打算撤军。董卓知道以后大喜,就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想来这应该是一颗彗星,虽然扫把星在古代视为不详,但临阵草率撤军,如果不是主帅酒囊饭袋,就是故意要买董卓的人情。本来这里应该让董卓乘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