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庠序论学(上)(第1/2页)  笔下转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日头滑过半空,时间刚刚过了辰时。

    学舍之前,一片青石板铺就的广场上,人们陆陆续续地汇集到这里。

    广场的正中央,一棵树冠硕大c挺拔参天的梧桐古树巍然矗立,粗大的树围足要十人方能合抱起来。古树下,郑节着一身皂衣,正襟危坐,面向广场上聚集着的人群。他的身旁,还有一群弟子端端正正的侍坐着,摆出了一脸优雅矜持的郑和,也悄悄地混入了其中。

    郑节门下的学生并不算多,但成分却较为复杂。这群人里,有郑氏本族的子弟,也有外来的求学者,诸如佀煌之辈,本是外姓外地,却舍近求远的跑来坯下拜师就学,还有那么一两个托关系c走后门,塞进郑节手里的家伙,譬如郑和之流。

    这些人当中,有大夫,有士子,有国人,还有像郑和c佀煌这样的上卿嫡子,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焉予和般周。之所以格外引入关注,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是野人。

    话说郑节老师,学问是有的,威望也是有的,可就是阶级斗争的觉悟不够。他老人家在收徒的时候,这种不论出身,不分阶层,凡有志者,尽皆欢迎的态度,留给一些人的印象是,郑子是不论什么人都教的。尽管杞人的国野之分,从来都不像他国那般严格,但还是存在着一条时隐时现的界河的,尤其是在某些方面这条界河有着强烈的存在感。而郑节这种教育理念,恰恰是把手伸到了雷区里。

    虽然他头顶着一个杞国唯一名士的光环,奈何,在杞国,他老人家的这个头衔并不是很有用。毕竟,杞人在鄞州人当中,特立独行的时间太久了,对于这种其他国家宣扬的名士头衔,有一部分人推崇,但对此很不感冒的,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即便是有不论出身,只要通过郑节的考察就可以拜师入学,这样宽松的条件,也还是出现了有志者没能力通过考察,有能者却被他老人家开放的理念吓得望而却步,最终落了个门庭冷落的尴尬情况。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退却者无胆,即便是与当前逐渐兴起的私学比起来,郑节的教育理念也算得上是相当的另类了。这种另类,是杞人在其他鄞州人眼里的那种另类,也无怪乎会吓跑求学者了。因此,郑节的教育理念饱受诟病,他本人也承受了不小的质疑。

    不过,对此种种,郑节老师都看得很淡,他以杞人一贯的特立独行,仍旧我行我素着,并且“死不悔改”。

    今日,郑节要在广场上进行宣讲,这是一堂公开课,依旧是开放式的,不设门槛,本地外地皆可以,国人野人都欢迎,只要感兴趣,谁都可以来听讲。

    “为学者,如逆水行舟,不可止也。”

    古树下,郑节对着广场上的众人悠悠开口道。

    “不登高山,何以知天之高?不见深溪,又怎知地之厚?不闻先贤之遗言,焉知学问之大。如各国各地之人,初生之时,相差无几,及长却习俗各异,教化使之然也。由是可知,为学之重也。”

    “青出于蓝,尤胜于蓝;凝水成冰,更寒于水。物尤如此,况乃人乎?而欲求智慧之精进,知明而无过,唯学而已。”

    “求学者,审视典籍,读先贤之言,学而习之,习而后思,辗转求索,日日省视,方能有所得,有所成”

    听着老师的宣讲,端坐席间的郑和有些无聊,甚至还产生了些许的睡意。他忍不住在心中叹息了一句:哎,又是一段老生常谈!

    正在郑和暗自叹气之时,人群的后方,一个平民打扮的壮士站起身向郑节一抱拳,然后大声问道:“郑夫子,难道一定要读书,才能算是为学吗?”

    嗯~,没毛病,这问题问的好!

    郑和听到这句话,顿时眼神一亮,精神一振,同时心中不禁为这位老铁树起了拇指,点了个赞。

    “学问之道,无所不容,无所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