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金英拟好圣旨交给皇帝,景帝一览之后,交给了于公。
于公看后,复交给皇帝,含笑道:“明军三十万大军扫北,乃是江山c社稷大事。陛下可令金公亲到兵部,传谕圣旨,方显示万岁万分关注此事,众将士气,也会高昂。”景泰帝听了,依言而行。
于公一见景泰帝恩准所奏,准备起身,返回兵部,皇帝朱祁钰启齿道:“于爱卿,适才区划甚善,朕一一准奏,金公公少时便去兵部传旨了。但朕有一事不明,爱卿身为兵部尚书兼全国招讨兵马大元帅,既要指挥北伐之兵,又要安排京中防务之事,朕有所不知,爱卿是随军北上还是坐守京畿,指挥战事?”
听了景帝之言,于公陷入沉思之中,皇帝启齿道:“朕之所虑,一旦爱卿随军出征,远离京师,瓦剌也先探得虚实,趁虛而入,发奇兵,突然杀到京下,恐石亨将军防范不及,误了军国大事。”于公听了连连点头道:“微臣正思虑陛下之言。”
于公沉思了良久,半晌,才打定主意,向景泰帝启奏道:“启奏万岁,不必多虑,臣可往来边廷c京城之间,但边廷有阻,即去边廷,京中事急,便火速归京,不敢有误。”
皇帝朱祁钰听于公欲往返边廷与京城之间指挥兵马,见于公两鬂斑白,满脸皱纹,身体消瘦,心中不忍,感慨万分,十分关切地说道:“于爱卿年过五旬,身有痼疾,在京下大战之时,已病倒在右安门敌楼上,依卿之言,欲往来边镇与京畿之间,如此劳顿,朕心不安!朕之意或去扫北,或留京中,不可往来奔波才是。”
于公奋然说道:“上皇未归,国耻未雪,边廷多垒,胡人入侵关隘。为国尽忠,殚精竭虑,乃微臣份内之事,虽身体欠佳,眼下尚可支应,陛下不必多虑。”
景泰帝听了于公之言,点头含笑,少有所思,说道:“爱卿身体,要多多保重,为少减爱卿奔忙,从今日始,或出塞北征伐,或防务京都c调兵遣将,封帅拜将,可便宜行事,一概不必奏朕。”
于公谢恩,走出朝班,回到了兵部大堂,落座后,取出军册,一一详看,看完后,将文武分为两队,然后令亲兵到九门将主将c参将c偏将c总兵,全部传到兵部,亲兵遵令而去。
中午已过,九门众将与兵部将校到了兵部大堂,大堂之下,布满数百员战将,堂头官点了人数,内官总管金英走进了大堂,于公让座后,说道:“众将业已到齐了,请金大人传旨。”
金英一听,走到大堂桌前,于公走下大堂,率领众将,依次跪拜在堂下,金英传旨道:“朕为扫平北番,征伐无道,兴振中华,保卫江山c社稷,使万民永享太平盛世,封于谦为全国兵马都招讨大元帅,可调遣全国各路兵马,拜帅封将,便宜行事;任范广为扫北元帅;任石亨为守京主帅,钦此。”
太监金英传旨已毕,将全国兵马大元帅,都招讨帅印,递给了于公;扫北元帅帅印交给了范广;守京元帅帅印石亨接在手中。三人接过帅印,于公率众在堂下,叩头谢恩。
内官总管c太监金英传旨已毕,天色已晚,离开了兵部大堂,于公送走金英,下令众将散去。
众将走后,于公独留扫北元帅范广于堂上,二人计议扫北遣将之事。
于公含笑道:“范元帅挂印扫北,不知要带几员上将何人为先锋?带多少偏将”
范广见问,略有所思,回对道:“大将张仪勇冠三军,是我朝第二条好汉,虎将雷通,神鞭力盖群英,是朝中第五条好汉,无敌大将孙镗,是朝中三大勇将,罗燕大将,智勇双全,有此四将足矣,参将c偏将可带五十左右。麾下愚见,大将张仪c雷通为正副二先锋,总管前军五万铁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将孙镗留在中军,以助麾下;罗燕将军,督管后军,兼管粮草之事,乞大帅定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