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苏联危机2(第1/3页)  虫活之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巨大硬通货收益,为维系失败的体制ti g一ng了决定性的金融资源。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苏联1940年代为开采里海石油资源建造的海上石油城,位于今阿塞拜疆巴库阿普西半岛距陆地45公里处的海面上,人们称它为“一il r一cks”。

    受到石油红利的刺激,苏联1970一1986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高了1一2倍。1970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工业占工业总投入的88一93,1986年则提高到了195。

    苏联石油产能1970年为美国的74,1986增长到了140;在此期间,天然气产量从相当于美国的30增长到了133。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当时许多人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稳定下来,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期许中。

    但是其他部门的情况则堪称一片萧条。从50年代的6c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一35,苏联经济持续20一30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一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

    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甚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秋明州东北部,鄂毕河流域的油田群,是俄罗斯第三大油田,于1961年首次被发现。

    70年代的石油减产c提价,导致了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衰退c通货膨胀加剧和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据统计,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1973年的57分别降至1974年的07和1975年的一04,从1978年的41分别降至1979年的32c1980年的14和1982年的一03。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首先,西方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首先是节制石油消费。据ri běn能源经济研究所估计,1973~1981年经合组织因节能而减少的石油消费量高达318亿吨,平均每年节油2446万吨,其中1979~1981年年均节油量更高,达4933万吨,仅此一举,就可以使经合组织减少近10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量。

    同时,西方国家重视发展替代能源,并且注重高科技低能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1984年美国公用事业用煤量比1973年增加一半以上。同一时期,英国c法国和西德每年至少各有一座1200兆瓦或更大的原子能发电站可以投入使用。到1983年,法国已经39的电力由核电站g一ng yg。此外,西方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国际组织介入国际石油市场,1976年1月19日,国际能源机构正式成立,这使得西方国家形成了集体的能源安全体系。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八十年代,世界石油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1986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道,“1979年世界石油总消费量为3125亿吨,而到1985年却只有2809亿吨;198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