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苏联危机2(第2/3页)  虫活之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789,与1973年相比,石油的比重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1979年,在美国排队加油的qi chē长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苏联大发横财。

    事实上,在1979年到1980年期间,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曾经不断对其他一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但没有人重视其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远见。

    这种对原油需求下行的趋势,早在当年也被华国学者所注意。在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第04期的《八十年代的西欧经济》一文中,华国学者关树芬就已经指出,“西欧国家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新形势,已先后制定了以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改革计划,降低石油在西欧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重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据欧洲共同体估计,在1981——90年十年内,成员国此类投资总额约5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可见,进入到八十年代后,原油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跌已经形成趋势,而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苏联经济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灾难性的后果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1980一1982年间,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连续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时,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

    更要命的是,苏联此时的原油还出现了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80年代初期,占苏联石油产量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已经出现下滑,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经枯竭。西西伯利亚稍小一些的复杂油田则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持原来的产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资投入,但国家预算中没有钱来进行这些投资。这就将导致一个结果:当原油价格下降时,苏联将越来越难以用增产来维持稳定的外汇收入。

    苏联人已经一再地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便不难想象了。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 万桶/日猛增到约600 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 万桶/日。11 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 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按照苏联能源部guān fāng统计,1985一1988 年世界油价下跌,从1984 年的2126美元/吨下降到1988 年的93 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沙特这次增产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美国“逼迫”下进行的,但事实上通过分析不难得知,沙特的增产是本国经济的必然要求。

    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市场石油g一ng yg极度充裕,沙特采取了支撑油价的策略,将原油日产量由1980年的逾1000万桶减少至1985一86年的不到250万桶。但与此同时,但其他产油国却并没有跟进,导致油价陷入多年低迷,沙特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出现长达16年的预算赤字。

    沙特的减产受益最大的恰恰是苏联等开采成本极高的产油国。因此,沙特在1985年改变做法,采取增产降价的策略,把苏联等原油开采成本极高竞争对手“一杆清台”,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事实证明,沙特此举,最终为他们的经济逐渐复苏铺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