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42.中国量子之父(第3/3页)  我的城市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陆朝阳、潘建伟

    2016年8月16日,潘建伟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网络通信。

    做出如此突出的科研成果,自然是拿奖拿到手软:

    2003年,潘建伟获得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由奥地利科学院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1人);

    2005年,菲涅尔奖(由欧洲物理学会授予);

    2006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8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同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同年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潘建伟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家;

    2013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荣获100万美元奖金;《自然》杂志年度10大科学人物。

    很多人都说,潘建伟是中国最接近诺奖的人(每次这样说貌似都会有人喷),但是,随之而来的诋毁挡也挡不住。

    2005年,*与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联合起来批评潘建伟,说他不配“长江学者”的称号,因为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不符合“长江学者”每年要在国内工作9个月的规定。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之声:出成果说他是“学术骗子”,被评上院士质疑说“这是中国的悲哀”,获国际大奖说“这是假的吧”。。。

    潘建伟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然而,他却淡定回应,坦承自己确实是一半时间在国外:

    因为我们还有些东西不会。当年我在维也纳,学会了技术,回来建实验室,现在我们的小组已经超过维也纳,就不需要再去那里;但德国有些东西仍然比我们领先。

    要我死守规条,每年在国内呆9个月,其实很容易,可是有什么意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