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8章 海漕之论(上)(第1/3页)  新明一五六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国家财赋仰给东南,漕粮不至,则京师坐困。然漕河甚可虑,年年淤塞,年年修筑,为功促迫,劳费既多,又不的当,而挽运犹阻,此其一也,且一衣带水。筑之甚难,决之甚易;通之甚难,塞之甚易;意外之防,尤不可忽,此又其一也。每念此至深,乃计通海运。非前元置海洋中运也,乃边海一道商贩私往来这。自淮直达京师。一风之便,数日可至。既不患于迟延,而较诸漕河挽运,且省无穷之力。况海运既通,则草漕河可安心修筑,不至迫促而罔功。奏功之后,二路并运,脱有一路之阻,亦自有一路之通,京师可以坐俟无忧。且国计既不专持漕河,则意外之防可弭。所以谋伐者即此,而在万年之计也!”

    听完高拱之言,朱载垕看着高拱道:“首辅大人所提的漕运与海运并重此乃良策也!不知诸位对此有何看法呢?”

    看着朱载垕一直在给自己提示,让自己开口言事的张朝选择避开朱载垕投来的目光;而选择沉默,他想先听听张居正这个反对派的大佬对高拱刚刚所言之策会提出什么样的反对的理由!

    对于海运之策,张居正表面上是赞同恢复海运;但与高拱的激进相比张居正对海运之策则做了很大的保留。张居正对海运之策表现得更加谨慎;见高拱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张居正出列说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海运之策,亦不得已而思其次者,尚须淮商直达天津,风洋无阻,乃可图之。臣下不是反对海运,只是忧虑海禁一驰,他日更有可忧者耳!”

    听闻张居正此话,高拱在心里笑了;开海禁乃隆庆元年便已经开始实行的政策,虽说这是朱载垕打的擦边球,但也是皇上钦定之策;再说,前几日晋王还在朝堂之上大谈开海禁;甚至不惜去触皇上的底线推荐官员前往广东去主持试行开海禁之事。张居正现在冒出来谈什么海运将增大禁海之策的风险,你这不是自己找没趣吗?

    张居正说出这话也着实令张朝感到意外,因为在张朝的过往的知识点中张居正应该是一位思想开明之人;不然怎么能主持万历的改革呢?但就是论事,在开海运一事中张居正的表现令张朝感到意外和不解。张居正反对开凿胶莱运河这张朝可以理解,因为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也只能靠人力去死扛方能开凿出一条运河;于当下的社会情况及大明朝当下的国力所不能及之事。但这海运之事,古今皆有之事;更何况现在还是大航海的时代。

    张朝接收到朱载垕的信号,出列给朱载垕见礼之后;转身看着众臣工道:“父皇!儿臣初入朝堂,对朝中之事也不甚了解。故儿臣也不好妄议朝政,儿臣就从我所知道所擅长的方面来谈谈这漕运及海运!”

    “众所都知漕运对于我大明的重要性,自南北之后,汉人南迁江南开发之后;这江南便取代了关中成为历朝历代的粮食及赋税中心。为了将江南之地的粮食赋税运往国家的政治中心及抗击外族的所需的军需消耗;历朝历代都有开凿运河及维护运河的传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水运比陆运的效费比更低,用更少时间得到更多的输送!”

    “到了我大明特别是成祖迁都北京漕运对于我大明显得更加重要!而大明的漕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高祖北伐保证军粮的运输。第二个阶段成祖至宣宗支运阶段。而何为支运?想来诸位都有所了解,‘支运’就是以次递运,每年四次,可向京师输送三百余万石粮食。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百姓没有军队那样强的组织纪律性;在宣德六年,因巡河御史上书言:‘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一年有余,耽误务农。故令民将粮运至淮安c瓜州等地交兑于卫所。之后由卫所军官运载至北方,给与民众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至此支运之法被废,兑运法开始施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运在漕运的比例越来越低;到成化年间,朝廷开始推行由军官全权负责漕粮运输的长运并一直沿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