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7、退议会台部相争(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子退走,会议散毕,群臣都走在看皇宫之内,议论纷纷。
    盖今日之事,实在令众人难以决策,国家沉疴在身,然而皇帝却欲大刀阔斧,这对群臣而言,不啻于登天之难。
    前宋也曾大刀阔斧,可迎来的结果是如何
    王安石下野,党政来回倾轧,政令同样来回摆动,国家不但不曾中兴,反而走向衰退。
    皇帝之意,没人说不好,也没人觉得不好,但是好办法却不一定合时宜。
    简单来说,建女子学校,这点要说群臣反感,其实并没有太大反感,他们每个人家中女儿,那哪个没有读两本书他们的夫人,又有几个是目不识丁的愚妇
    可最简单的,学校建了,师资也有了,但生源呢
    百姓穷困潦倒,遥望着来年丰收续日,哪有什么余钱读书,即便是朝廷不惜血本,笔c墨c纸c砚c吃c住等一切全部供应,可也要百姓有时间呐。
    寻常百姓家,一年四季,忙于躬耕采织,哪有什么闲工夫去听什么圣人道理圣人道理能够变出粮食
    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仪”,吃不饱的百姓,会去有时间学孔孟之道即使不学孔孟,学数算这些技艺,可那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家里的米缸,能够熬的过那么长时间
    当初朱元璋建乡学c县学之时,同样也是准备着百姓接受圣人之道,懂得什么是遵纪守法,何为道德伦理,然后再继续熏陶,成为一个个人才,为朱家效力。
    可结果呢
    结果到了现在不过一百五十年时间,乡学基本全废,寻常百姓没时间读书,也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而普通宗族势力,会有自己家族学堂,至于稍有家资之人,就为孩子筵请师傅,私自教学。
    富贵人家子弟,则会送入各种名校,如鹅湖书院c叠山书院c白鹿洞书院c豫章书院c白鹭洲书院,这些传承百年的私学。
    这些地方有着朱熹c陆九渊c江万里c刘辰翁c文天祥c邓光荐c吕谦祖c刘子澄c赵景明c潘叔度等人思想存在,是当世数一数二名校,所出进士c名人也是数不胜数,有几个人会去读一个只有老童生c或者老秀才教学的乡学
    连普通乡学尚且如此,那女学又何足例外
    普通愚夫愚妇,会觉得读书有用
    男子读书还勉强可以当官,女子读书有何出路
    并没有。
    所以群臣才会觉得朱厚熜有些想当然。
    不过他们也知道,皇帝只说一个国策,具体情况则由群臣落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之事,一切由外朝相商,做好完善工作。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些钱从何而来。
    百官虽然为皇家服务,但不意味着百官就真的百会,能够点石成金。
    这问题就又回到没钱。
    至于皇帝所说的开边也好,收商税也罢,确实是富国好办法,毕竟当年大宋就是这么做。
    然而大户习惯了缴纳薄税,而且地方收税体系也是这般运行,陡然更改,谁又能乖乖服从
    难道真的要靠着将士镇压
    从这方面而言,大家都不是那么看好,因为如今基础太过薄弱,想要一口气办成这么多事,实在是太过艰难。
    由是户部尚书孙交皱着眉头,对如今的国事台总裁王鏊问道:“王总裁以为陛下之策可行否如何议会之时,一言不发”
    王鏊眺望远方,心绪万千道:“商税之事,历有更变,大族虽强,但万岁深得民心,此事说难不难,我之所以一言不发,无外乎陛下圣明,我也实在无言反驳。”
    王鏊本来就没想过再入仕,只是因为皇帝需要修实录,三番五次派人请,他一想反正只是修实录,并没有什么,于是就这么入京了。
    可谁知道入京之后,朝廷风云变幻,内阁在前阵子彻底被革,他也被强行请到总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