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6、乔尚书义利之辨(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群臣语塞,随着皇帝读的书越来越多,特们他们感觉奏对越发困难,有时候明明好意,却变成宛若奸臣一般。
    “什么这,那,如大明律卷4户律1赋役不均文:「大明令载洪武三年定: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閭,除免本家差役。」此条也可用之”
    当朱厚熜第一眼看到这条规定之时,整个人都变得傻眼了,也不知道是说朱元璋理想主义入脑,还是说明初文人脑瘫,居然设置这么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定。
    随着一年时间,观看有关明朝典籍,如实录c会典等越多,朱厚熜越发感觉有些头痛,就这样居然也能躺过二百年,实在是奇事。
    当然,即使感叹也没啥用,他只能进行慢慢的缝缝补补,把一些害民的条律,一一重新修订。
    随着朱厚熜说完,群臣面色怪异,拱手而问:“敢问圣人有何不妥女子守节,难道不应该嘉奖若不嘉奖有德,何人又愿意遵从道德”
    朱厚熜眉头一挑,然后便道:“这还妥当难道道德不是靠修身而来,而是靠着利益引惑不成
    即使有德之士当嘉奖,但妇人已出,何故除免本家差役是何缘由
    如此一来,一些钻营小人,岂不是为了这免除差役好处,迫使已经嫁出之女守节”
    朱厚熜连连发问,百官一时莫敢作答,盖皇帝所言诚为至理,自古以来,“道德”二字,皆是修身基本,而非受利驱使。
    如果以利益驱使的道德,又何谈道德二字而且用利益所驱使的道德,又何谈真道德
    正如朱厚熜所言,若是有人为求免除本家差役,故而逼迫女儿,不得再嫁,又岂非人间悲剧
    虽然为了免除差役,本家会让出嫁的女儿活着,最少活到五十岁以后,但其中二十年的心酸,又有谁来体会
    寄人篱下,难免受人掣肘。
    诚然再嫁,未必能够嫁的如意,或许比守节更加难堪,但世间万事,岂能因咽废食
    如此种种之下,故而百官一时不能作答,但仅仅只是暂时,很快乔宇便出声:“圣人之言,犹如三王述道,臣等深以为然,只是陛下谓诱之以利,导之以德之说,恕臣不敢苟同。”
    “这是开始论道了吗”朱厚熜不停扣着后脑勺,他发现在开政事会议之时,总能开着开着,就变成了君臣论道。
    不过既然谈到这里,那么朱厚熜就听听,看这些人能够玩出什么花样,于是说道:“有何不同之议”
    “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又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是故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载一事,鲁国有法,鲁人在外为臣妾者,若是有人赎回,可于国库取金。
    后子贡赎人归鲁,未受金,孔子闻之,不见称赞子贡贤德之举,反而谓之有错。
    而子路救溺水者,被救之人,以牛为报答,子路坦然接受,孔子闻之而谓:鲁人日后必救溺水者。
    何也盖子贡为孔子门徒,大德之士,受孔子敦敦教诲,故而懂何为仁义。
    子贡当时向使接下金钱,无损君子德行,反而不受,而天下无数人未曾受过圣学熏陶者,又何能领会其意。
    故而见子贡不受,无利可图,则便不会再有赎人之事,只待君子而行之。
    反而子路之举,一待传扬出去,他人以为救人必有重利,如何不趋之若鹜
    由是左传成公二年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即是如此也满朝诸公皆知道德,然为生计操劳百姓,岂知何为德若是真知,则天下大同,三代再复,何至于今日国事蜩螳”
    朱厚熜细细品嚼乔宇的话,却发现还真有那么些道理,毕竟现在百姓,不是二十一世纪,基本上人人都受过九年义务,知道何为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