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7、新都公去意萌生、昆山公屡言挽留(第2/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势力逐渐庞大,但皇帝尚在年幼,还可以教导,不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将皇帝培养成为圣君,难道要等到皇帝厌倦政务,然后步向萧衍c李隆基步伐?
    “大宗伯勿忧,天下之事已然步入正轨,内阁大学士非前朝宰相,无论内阁在否,只要九卿诸司皆在,则国事必然不会有颓废可能。
    陛下圣聪天作,近日以来处理国事,犹如老吏,愈发熟练,我等又何必如此过于担忧?
    且我等人臣,终有老去之日,圣人日后何如,我等无法预知。
    如上为真主,使无我,皇明依旧中兴,苟非真主,有我亦难阻止颓废。
    昔日大行皇帝旧事,你我皆历历在目,难道是我等未曾
    尽人臣之能邪?
    非也!盖天子者,一言而为天下法,我等向使有万千不愿,如之奈何?”
    杨廷和摇摇头,最近发生之事让他想通许多。
    也许国家并非缺他不可,自己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而且如果皇帝真的恣意妄为,群臣自有劝谏,一旦无法劝谏,就算他在也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当年南巡之时,杨廷和不肯起草南巡诏书,下令威胁百官不允起草,可最后正德皇帝依然可以南巡。
    等到正德在南方游玩,他又在京城苦苦哀求回京,可结果依然不见任何改变。
    直到四月二十二日,行宫劝谏朱厚熜走东安门,在文华殿受笺,可结果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如此朝堂有他与否,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因为皇帝不信任他。
    且内阁大学士,终归是内阁大学士,并非汉唐宰相,可以开府治事,置属吏帮助处理公事,凌驾于朝堂之外。
    内阁大学士只有提议权,从根本而言,是无法对于国策有任何决定。
    一旦皇帝不信任,完全可以接受他人建议,然后更改杨廷和所提建议。
    严格而言明朝中心在于九卿,九卿完全可以绕过内阁,将政务呈递皇帝,然后批发。
    只不过以往皇帝懒惰,于是有了内阁将处理方法备上,给与皇帝参考。
    可如今皇帝废黜司礼监,而且每每批阅奏本之时,将九卿c给事中c翰林院以及有司请到驾前备询,所谓的内阁也就更加变得可有可无。
    如此杨廷和又何必久留?
    “但是”
    “杨老先生,陛下有谕!”
    就在毛澄还想要说些什么,韩雍低头走到杨廷和面前,然后面北拱手而言,打断毛澄之言。
    “臣恭闻圣训!”杨廷和c毛澄二人屈身行礼。
    韩雍也不见啰嗦,点点头之后娓娓道来:“传内阁诸位先生c九卿c光禄c太常c鸿胪c太仆等堂官及六科c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侍讲学士c侍读学士c侍讲c侍读c修撰c编修等俱数前往武英殿侍驾,朕有事咨询。”
    “臣等敬遵圣训!”
    杨廷和c毛澄二人眼中闪过一丝狐疑,也不知皇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既然又口谕,自然不能不从。
    “我要前往诸司宣谕,便不在打搅杨老先生与大宗伯了!”韩雍宣完口谕之后,欠身行礼。
    “中贵人慢走,我等恕不远送!”
    杨廷和c毛澄二人接谕之后,虽然心中狐疑不定,但知即使询问韩雍,估计也是问不出什么,于是也就没有再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