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3 章(第1/5页)  女商(大清药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常先生, 你是否愿意娶孟氏女为妻,按照圣训的教诲,与她同住, 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 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你爱自己一样……”

    四川路上的洋泾浜圣若瑟堂,小小一座尖顶, 窄窄一道木门, 今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教堂围墙外面伸着几十个脖子,都是来看热闹的。

    胖胖的中国牧师穿着长衫改成的牧师袍, 辫子藏在高帽里, 腰间别着旱烟袋, 胸前挂着紫檀木十字架,一本正经地念台词。

    “……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是贫穷, 始终忠于她,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牧师改行前大概是唱戏的, 一段话说得抑扬顿挫,方言味道还十分浓厚。他话音未落, 底下亲友轰隆轰隆,笑倒一片。

    有些年纪大的当场捂耳朵, 轻声斥道:“什么爱来爱去的, 肉麻死了, 成何体统!这洋人玩意儿太不庄重!常家也真是太惯着孩子了,居然纵容他这么搞……”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闻乐见,新人越窘,他们越开心。

    台上的两个新人脸色红成桃, 接受众宾客的围观。

    新娘孟氏十八岁,是个面如满月的文静姑娘,乍一看就是个性转版常保罗,两人极有夫妻相,都穿着中式婚礼服,并排在圣堂上一站,像画上的金童玉女胖娃娃。

    几个宾客指着两人背后的圣母像,好奇地轻声询问:“这是啥神?送子观音吗?”

    作为受邀宾客之一,林玉婵坐在礼拜堂的木长椅上,饶有兴致地观赏这一幕土洋结合混搭婚礼。

    她本来以为,那些中不中洋不洋的土味婚俗,是现代商家发明出来的呢……

    原来从近代开始就有苗头了。

    不过,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算土味;以当前人们的认知来看,已经是新潮得不得了。

    常保罗一直傻笑,还不时朝底下宾客拱手。林玉婵一直提心吊胆,就怕他说出“欢迎光临”来。

    牧师提醒好几遍,他才羞答答地说一句“是”,众人哄笑鼓掌,震得礼拜堂屋顶摇摇欲坠。

    大多数人都没见识过西式婚礼,不少宾客都当来看戏。以为这是创意闹洞房的噱头,专门臊新人的。

    毕竟,“正常”的婚礼还在后头呢。

    几声荒腔走板的唢呐声传入礼拜堂,被教堂守门人嘘了回去。一个披红挂彩的中国司仪探头进来,跟墙上的圣母像对望片刻,又赶紧关门出去。

    和礼拜堂相邻的小屋里,已经备好了茶水喜糖,供西仪结束之后,新人给双方父母奉茶。锣鼓队和彩饰花轿也等在教堂门口。娘家哥哥手里拿个红盖头,虎视眈眈等在门口,随时准备等新娘出来就罩她脸上,然后再开始标准中式流程——迎亲、拜堂、大宴宾客……

    不过土洋结合也会出岔子。新人刚刚宣誓完毕,外头司仪呼哧带喘跑进来,说那请来扫轿的全福太太,从县城过来的路上让巡捕围住刁难,现正困在小北门呢。

    新娘家赶紧派几个长辈去周旋。

    中式婚礼暂时无法开始。还好牧师早有预案,请宾客们四处看看,自己化身导游,指着墙上的油彩画,绘声绘色地讲起创世故事。

    林玉婵挤出人群,溜到教堂后面的回廊。

    立秋之后,凉风习习,带来阵阵清爽。回廊下植着一排五彩的月季,高高低低的探着头,送来清淡的香气。

    教堂围墙外面大树下,几个衣衫简朴的小贩坐着纳凉,担子里盛着米糕点心。一驾趾高气扬的洋人马车飞速驶过,小贩们连忙用土布盖住挑担,动作慢的,担子里溅上了灰。

    只好把那落灰的糕点拿出来使劲吹,吹完放回担子里继续卖,一边小声咒骂。

    最传统的中国,和最新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