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先生可识得此局(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好要和李咎讨论拼音的黄举人,和李咎切磋了半日的《三国》和李煜,直把粗懂皮毛的李咎折磨得不知今夕何夕。

    还是姗姗来迟的王县令才把黄举人从奇妙的文学世界里拉出来,回到眼前的现实:拼音的普及和适用。

    李咎是有这个打算,所以他做的课本都是带拼音的,李园人也是先学拼音后学文,遇到不会写的字儿都画个拼音上去。

    不过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被王县令盯上,更没想到黄举人已经非常精准地抓到了拼音的用法。

    李咎讨来一张大白纸,将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和加了点的U放上去,再往下写声母和韵母。

    一边写,他一边说道:“我从小学认字就是从拼音开始的,我的兄弟姐妹、师长亦是如此。因为孩童年幼,发蒙比较慢,因而我们学拼音要学一个月。但是长大后学起来就很快,一般一二天即可。学会了看拼音,接下来数年里,大家跟随夫子学文的书都是特制的,每个字都使用拼音标注。另外,我们确实有基于拼音、部首、笔画做索隐的字典,上面会用发音图标注每个拼音的发声。字典又分为学生、幼童可以使用的蒙学字典,以及书生、学子使用的高阶字典,还有供老学究、大学士使用的全词典,大家各取所需。”

    李咎写到这,笔下顿了顿。

    “其实也有专供农夫、牧民、工匠乃至商人使用的词典,用于规范一个行业里相关人员的用词。如此再也不用为南腔北调、地方性的称呼不同而犯难了。因为我不学无术,有许多字典、词典已经失传,但是用法和编纂法我都还记得。若是能编纂出一二本来刊行天下,想来也是我辈扬名的盛举了。”

    黄举人想到将来人手一本《黄公词典》的盛况,不由心头火热,恨不能立刻投入编纂,赶紧把这个名儿给占了。

    王县令倒是叹了声“可惜”,又说:“若是你说的字典都在,岂不是立刻能刊行天下?倒不必我们再费这功夫。”

    李咎摇摇头:“并不能,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写法,与其删删减减,左支右绌,倒不如从头开始。”

    王县令以为是前朝相关,或涉及隐私之类,面露了然。

    “此外,我自己觉得,学子使用的字典,还需要一个方言版。即,将一个字的方言发音和官话发音都列注其上。”

    黄举人点头:“诚应如此。咱们青山县是文风鼎盛的地方,便是如此,能教学子官话的也不过就你我几个,若是有个字典能仔细教一教,确实更加便利。由此再推及其他地方,也如一般情况,只要有通晓注音之人将每个字的方言注音一并写上,那些学过拼音的人,自然也能自行学习官话了。”

    王县令自己也是吃过学官话的苦的,在翰林院当值时未尝不曾看见因为一口官话说不明白羞于开口的同僚,闻得拼音还有这样的用法,仔细一想确实不假,道:“诚然如是。细想来当务之急是将最简单的俗语用拼音标注了来,再将这拼音注列其上,命本县学生学习、传授才好。同时还需劳烦几位老教习,取四书五经等,也将拼音注释上,以备未来学子学习。”

    王县令说到这里,心下一动,发现了这个计划里的阻碍:“然而抄书本就费工夫,若带上注音,一本书便需要两倍的时间才能抄得成。若是做成雕版去印,又似乎要刻许多母版,今年之内,庶几无望啊!”

    李咎笑道:“则也未必。我翻阅古籍,看见古人已有活字印刷之法,倘若用活字排版,那就剩下了诸多功夫。一版印个几千册,也并不成问题。当务之急是将雕版、蘸墨、印刷纸给做出来——我已命能工巧匠去琢磨此事,相信重赏之下,必有所得。倒是制活字的事情,还需要黄兄协助。”

    黄举人一听就懂:“我省得了,我按照常用的书本先将各个字单独写出来,用的多的就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