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许秋拿到了模拟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器件性能继续向上突破。
最佳的体系为pbdb-tf:idi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一个难题,因为之前虽然也有号称能够做大尺寸、厚膜的体系,但效率都比较低,没有超过10%的。
高效率的例子,总是比低效率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而且,对于一个最高效率记录在12%左右,大多数体系都在10%以下的领域来说,效率破10%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厺厽 品书网 vodtw.org 厺厽。不过,对于这篇工作的定位,到底投什么期刊,许秋还真有些纠结。
因为在学术圈,am之类的,在出版社的强势推动下,的影响力还是能够比得上大子刊的。
在确定了基本规划后,许秋自言自语的感慨道:
“我这边j2和idi的那篇是一个老外的工作,他们做的是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是类似于n2200的,他们基于n2200做了一个三元共轭共聚物,在n2200分子中引入了5%的刚性主链,把器件效率提升到了9%以上,打破了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之前的世界纪录大约是8.0%左右。
这篇老外的工作还是比较严谨的,数据非常翔实,支持信息中有20多张图,都排到了figures22。厺厽 笔下文学 bxwx.co 厺厽
最终,许秋就提了几个意见,算是“小改”。
按照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科研圈的观感,亚洲的科研工作者发的文章普遍比较水,除了文章的核心亮点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比较套路化的,看一眼标题,基本就知道他们打算讲什么故事。
而欧美的科研工作者,相对来说,每个工作的工作量都不会小,很多时候都会有较多的“私货”,或者说观点在论文中表露出来,因此读他们的文章就会比较费事一些。
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体系现在能叫上名字的材料,也就只有n2200一种,其他的材料基本都是扑街。巘戅巘戅
其实,许秋在开发出itic后,也产生了灵感,想着把itic做成聚合物的形式。
itic的结构是icin-idtt-icin,那么在icin上引入一个单溴原子,再和双三甲基锡取代的噻吩直接进行stille偶合反应,即可得到结构为n的聚合物受体材料。
合成难度也并不算高,只要把氯、氟原子换成溴原子即可,毕竟之前都已经拿到了icin-cl、icin-f。
花费些精力,或许也能发一两篇am档次的文章。
不过,最后许秋并没有选择自己去摸索这种可能性,毕竟全聚合物领域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许秋的科研理念是专注于一个方向做到极致,隔行如隔山,跨界太多,很容易扯到蛋。
反正世界上研究者有很多,像许秋开发出来了itic这样非常有潜力的体系,其他人自然会去跟风,把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给补全的。
可能不是每个研究者都有发cns的能力,但既然混这行,吃科研这口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