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3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来(求订阅)(第1/3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五早上,许秋进入模拟实验室ii,查看学姐idt-icin体系的光电性能数据。

    看到结果后,许秋微微一硬,不对,是微微一惊。

    最高效率居然有5.48%!

    上次的idt-in体系,明明才只有2.87%,这次都近乎翻倍了。

    关键之处在于,目前a-d-a类型的非富勒烯体系,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才是6%左右。

    当然,这和a-d-a这个领域刚刚兴起有关,它只有短短几年的研究历史,不似pdi体系以及富勒烯衍生物体系,都已经研究十几、二十几年了。

    惊讶过后,许秋发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对学姐的这个新体系来说,效率区间在4%-7%之内,能发文章的上限其实是固定的,基本卡死在了am、jacs、ees这些化学、材料类的不定直接破6%呢。

    可惜暂时手里只有ftaz一种,看来日后还是得丰富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种类才行。

    不过这种事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要发动整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难,只需要开发出一种明星材料即可,高档次的文章挂在那里,自然有人闻风而动。

    学术圈很纯粹,你能让我发文章,我就跟你走。

    假如学姐的idt-icin材料发表了am之类的高档次文章,自然会有不少研究者会基于学姐的idt-icin材料,开发配套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以及制备类似结构的a-d-a非富勒烯受体分子。

    就像许秋之前发的那篇am,报道了一种新型给体材料pce11后,就有不少人跟风。

    连深城那家光电材料公司都与时俱进的,把pce11合成出来进行销售,还卖到了他的头上来。

    而且,许秋前段时间在谷狗学术镜像上搜索过自己am这篇文章的标题,发现文章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达到了16次。

    要知道am的影响因子也不过20多,而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计算的是两年时间内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许秋这篇文章才刚刚出页码,发表时间还不过半年。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他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会超过am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不少。

    之前被选为封面文章,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师手上就收到过四篇关于pce11体系的审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许秋撞车的严虎课题组,他们投的是jacs,因为工作内容和他的am基本重复,许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mca的审稿,他们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饶丹宁体系的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用到许秋的pce11分子作为基准给体材料,效率中规中矩,4%左右,许秋给了他们一个小改的意见,后面他们的文章顺利发表了。

    还有两篇是sci三区、四区小期刊的审稿,魏老师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编辑的审稿请求,魏兴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审稿都接,只有他会投的期刊的审稿才会感兴趣。

    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帮编辑审稿审多了,就能在编辑那边混个脸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时候,除非文章质量太差,不然编辑大概率也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稿件送审的,不至于直接上来就拒稿。

    这是一个充满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讲人情的。

    除了魏老师审稿时碰到的那四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审稿人审稿的“漏网之鱼”。

    不谈sci三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