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兴民国初现新气象 枣树滩李九遇救星(第1/6页)  酸枣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乡下人得到消息的渠道单一,且多是道听途说,往往听到的消息都已走样变形,查无实据。不过这次从县城传来的消息却很实在,因为这确实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大事件。县城里原来的县太爷被革命党赶走了,新上任的县太爷改名叫,就连国号也改为“中华民国”了;皇帝也下了龙庭,后来又迁往东北老家去了,在关外把国号由大清宣统改为满洲国了。秦安县东乡里的一切还是照旧,赵员外还是保长,城里“万顺马”的掌柜马云飞头上多了一个“县参议”的头衔。董承嗣成了“万顺马”派驻西安商行的三掌柜。

    进过城的乡下人除了害怕被街上偶尔巡游的一帮青年剪掉辫子之外,似乎再没有与之前有什么大的不同。不过后来很快民国政府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用不到两年时间,修造了一条从西安经宝鸡、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直达省城兰州的公路,路面铺了黄土、石灰、砂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能跑汽车,能走大马车。这条公路从南向北贯穿了秦安县城,在跨越南小河时修造了一座石拱桥,修桥的石料取自县城北边十里铺的琐子峡,全秦安县的上百个石匠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开采制作石料,又动员了十里八乡的青壮年轮流出工搬运修造。据说大桥的设计参考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赵州桥的式样。只不过乡民们谁也没有见过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是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桥了。

    竣工典礼的那一天,亲自主持仪式,请了天水行署的专员剪彩;政府官员与四乡绅士做嘉宾,这些全县的头面人物加起来也不过四十多人。政府的官员们一律穿的是制服(后来知道那叫中山装),而四乡来的保长绅士们还是身穿长袍马褂,他们认为这么隆重的仪式上还是穿上长袍马褂更加庄重。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人比正月里逛凤山上泰山庙庙会的人还多。

    唯一的缺憾就是这条公路上走的汽车却非常少,有时一整天也见不到一辆,这让那些起了个大早,赶了几十里山路专门去看汽车的乡下人很是失望。秦安县城里的马车倒是不少,出了南城门通往云山梁的盘山公路上,常有马车吃力地爬山,车把式们在陡坡路上甚至自己跳下马车,一边吆喝,一边自己帮着马拉套。时常弄得车把式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载重的马车下坡时也不轻松,车把式们嘴里不停地发出“吁!吁!”的召唤,双手扳着刹车柄,那刮在马车转轴上的榆木块和轮轴摩擦,发出悠长的“嘎吱—嘎吱”声。马车只要上了云山梁顶,路面就变得平缓起来,拉车的马儿和车把式们都会松一口气。到了云山镇,车把式们一般都会打尖休息,品茶聊天,给马儿喂草料,检查马掌铁和索具。

    “万顺马”商号有六辆马车,来往于天水——秦安——通渭和马营之间,在沿途小镇都设有小店铺,车把式们一路都有吃饭、休息、住宿的地方。这在秦安县里真是首屈一指,人人仰慕。赵员外只有一辆马车,就跑个县城——村庄和兴丰梁上的曳湾集市之间。拉粮食,运柴草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虽说走趟县城也就三十里路途,花两个多时辰,不过乡下人一年中也很少去城里,因为他们的生活所需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极少去城里购物。很多日用器物在本乡就能买到,比如,本乡的康坡村就烧制陶罐、陶碗、陶盆、面鱼盆、坛子、酱缸,大大小小,形形,成龙配套,且又极其便宜,还多是用粮食、洋芋,自己织的土布等进行交换。针头线脑之类有走街串巷的小货郎送来。县城里虽说有了汽车,可亲眼见过汽车的,在每个村庄里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黄红天也听说了城里的变化,心里也想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他自从来到这世上的十六个年头里,最远也就赶着羊群去了一趟兴丰梁上的旧集寨、曳湾集,路程不过三十里。可是,他总感到实在脱不开身,那七八十只与他朝夕相处的羊们,实在离不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