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砖房 火炕(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目前岛上的常住人口大概五百多人,大部分还住在临时木板房中,由于刘一凡等人来的时间短,所以还没有大规模兴建房屋,春季,夏季还对付,冬季可不行。刘一凡本就是北方人,所以对于取暖设施,头一个想到的就是火炕。老婆、孩子、热炕头,排第三的位置可不是说说的,从中可见火炕的重要性,而且火炕制作简单,材料无非就是石头,石板,黄泥之类,成本低,取暖效果好,所以从古代起火炕一直是北方过冬神器。

    现在有了烧砖、和水泥工艺,建房首选当然是用砖了,速度快,效果好。而且建筑样式刘一凡也想好了,建国初期的平房,一趟平房能住七八户人家,节省材料,而且两户间仅隔一堵墙,保暖效果也好。单个住户居住分内外间,外间生炉子兼厨房,内间通火炕住人,这样分割比较科学,外间生炉子,烟气进不到内间,还避免了冬季常见的一氧化碳中毒现象,而且生炉子取暖的同时,还能利用炉子里的火烧水,做好饭菜,非常科学设计,也是现有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房顶肯定不能用茅草了,有了烧砖工艺,瓦就好解决了,换个形状,改下工艺就是。

    之前刘一凡没有去想这些,来岛之初,缺粮,对岛安全情况也不了解,现在来看,岛上除了很少的一些土著,没有其它势力,而且土著居民离刘一凡据点很远,并不打扰他们。所以在生存问题解决后,住的舒适问题就可以着手解决了。算了算时间,七月初了,离北方降温还有二三月时间,估计岛这会更早一些。刘一凡开始调集人手,准备建房。去除必要的生产人员外,刘一凡调集了300多人,分配人手,烧砖、瓦的烧瓦,挖地基,伐树钉制房梁三角棚架,铁匠部开始铸造炉子需用的炉圈,炉盖,炉箅子。钉子等等建房用具。人多力量大,这在什么时候都是真理,从来岛之初的一百多人到现在可以很容易调动上规模的几百人,建筑工地上到处都是人,有了大量的材料,和机械生产,很快几十趟平房框架就在主街道的两边成规模建立起来,水泥更是让大家惊异的神器,这可比以往用的黄泥,粘土什么的见效快得多,一堵墙,垒上两层砖,边缝抹上水泥,半天就成型,而且非常结实。人推不倒,这样结实的房子远不是从前那种下雨就能冲倒的泥坯垒的土房能比的。地主老爷大户们住的也就是砖瓦房而已,跟着老大直接住上砖瓦房,大家幸福感爆棚。这也让刘一凡有些无语,在他看来节省材料的平房,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就是高大上的上等人家才能住的好房子。多纯朴的人啊,这要在后世,房地产商人们不得爱死这些百姓。

    其实对于库页岛这样和日本类似的地震带,木头建房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考虑到岛上季节多雨,砖瓦房寿命更长一些,而且建材制作快,人工劳动强度低。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平房建得很快,就是有一点让刘一凡不太满意,窗户上没玻璃,只能糊成纸,这就大大降低了房间的采光率,众人倒没觉什么,一直以前都是这样住的,看来只能留待以后玻璃生产出来再换了。平房其实应该还有土暖气片的,不过考虑到现在技术状态,和生产能力限制,刘一凡就放弃了暖气的生产,不好生产不说,现在铁的产量也一直是个问题,只能先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以后产量上来之后再加装吧。

    几周后,成片的工棚平房出现在道路两旁,岛上居民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居,现在有了煤,取暖,生火做饭所用也满足需要。刘一凡站在大街上,看着这熟悉的平房场景,有种回到小时候住的平房感觉,样式一样,环境也差不多,都是三角棚顶盖瓦片,砖墙,每户还有个院子,放置自己的家当。看着看着就有些茫然了,这还是在古代吗,小时候在平房生活的记忆给刘一凡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无论是冬天里,暖和的热炕头,还是生炉子时在炉灰里捂熟的几块地瓜,相邻一趟房里小伙伴平时的打打闹闹,都一点点浮现在眼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