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开炉铸炮(第1/2页)  元青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想来想去,刘一凡决定还是实验下,去仓库查看了下这段时间铸出的铜锭,一百多斤重的黄灿灿的单个四方铜锭,一个个摞起有一人多高,成排的堆在库里,表面还被抹了层油, 被保护得很好。估计总量能有几吨的样子。铜料倒是暂时够了,又查看了下锡的存量,也不少。

    想要铸造合格的,前期需要准备的东西可不少,不是一个简单铸台就能解决的事,而且想要炮简内壁光滑,还要后期加工,只是后世加工用的高速铜,合金刀头,以目前的资源就不要想了,不过铜比铁软,这倒是能利用的地方。刘一凡先用一块铸成的含碳量高的高碳钢磨成后世切削加工用的车刀形状,把一根简单铸出的青铜棒料绑在一个旋转的木架上,高碳钢也固定在另一个木台上,旋转铜料棒,用高碳钢车刀头试下能车削动铜料不,还好,低速旋转的铜料很容易就被碳钢切削下一层铜屑,只是一会的功夫,随着温度的提升,碳钢切削效果明显下降,刀头磨损严重,而且固定铜棒和车刀的绑固台也出现了松动,金属间加工的力量是很大的,不是几根绳子能解决的事,后世机加工都是铁制螺丝夹固。绳子肯定不行。看来目前条件下用碳钢加工青铜料还是可行的,至于温度高的问题可加入冷却液来降温。刘一凡虽然有后世的机加工理论知识,不过目前条件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也只能通过各种实验着来印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既然碳钢加工铜可行,刘一凡就开始准备起铸炮用的各样设备,找了一些以前有过打铁经验的工匠人手,就着手准备,既然是铸,肯定得先造个铸台,这个其实和炼铁炉差不多,只是要求尺寸更精确一些,炉内壁要耐热光滑。先用青石黄土垒成一个垂直浇铸用的方台,中间内壁抹上粘土大火烧硬,形成一个圆形炮筒内腔,在不同高度留出气孔通道,和炮耳,孔,炮身紧固圈,炮身止退两侧横栓,炮口紧固圈,炮底座位置通道。考虑到后面还要加装炮芯,筒身要求一定的垂直度,铅垂是必要的工具,好在做起来也很简单。炮筒周身圆度也要有一定要求,为此,在台上方搭建一个大型木架就是必然的,在架子上垂直安装了一个能直上直下的圆木筒,木筒前端安装了类似绞刀装的切削头,旋转木筒对浇铸泥面进行圆度切削,这可以保证火炮炮管外壁的圆度。火炮的尺寸方面,既然是实验性质,刘一凡选择先铸个小尺寸的实验可行性。炮口直径刘一凡选择了公制十厘米左右,没有标准尺就照旧拿自己手指长做参考,炮口太小了,威力就谈不上了,炮口太大,用料成倍增长,实验失败得不偿失,照这时的黑的威力和铸铜结构强度的不确定性,火炮外壁选择厚一些,外径每边厚五厘米应该差不多了,没太加厚,毕竟铜料的韧性还是不错的。火炮倍径上,刘一凡没像后世动则几十倍的身口倍径,倍径值越大,难度越高,也越容易失败,十几倍径的值就很适合目前的情况,一米五长的身管长度就应该差不多了。这样的长度能达到十五倍径左右,前膛炮时代基本上也就这样,没有太长值的(火炮倍径就是火炮的炮管长度相对于口径的比例)烧制好浇铸的模具炉后,就是铸芯的问题了。

    回忆了下历史上的铸炮芯,古代中国多选择的是泥芯铸造,泥芯的问题就是干燥快了,容易干裂,阴干耗时太长。欧洲后来的铁芯发展得很好,效率也高,当然就选铁芯了,工艺性也好些,还可以反复利用。但铁芯也会有个问题就是,浇铸后,铁芯容易和铸铜料融一起,要这样问题大条了,如何解决融芯问题刘一凡考虑了很久,抹煤泥外加緾麻绳就是目前能解决的方式,这样浇铸后煤泥和麻绳会被高温烧成灰,便于后面取出铁芯。当然别一种就是整体铸造,后深加工出炮筒内孔,优点很多,精度高,射程远。比较精确,不过在没找到合适金属加工合金刀头前这个就不要想了。

    木架搭建得很快,铁芯铸起来也不麻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