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6 章(第1/4页)  帝国崛起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阿登纳讲得入情入理,可是胜利者们连威尔逊总统的倡议都听不进去,岂会屈驾去倾听一个战败国的市长呼吁?没有人阻挡得了胜利者的诉求。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共和国被迫在不光彩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又是在凡尔赛宫镜厅,那个48年前德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的镜厅。法国一手又把阿尔萨斯、洛林拽进了自己的怀抱,并且占领萨尔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它的最后归属。它所分得的赔偿也很丰厚……

    根据和约,德国一共丧失了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减少了732.5万人口。就地下资源而言,德国损失了75%的锌矿、74.8%的铁矿、28.3%的烟煤和4%的氧化钾。从1920年3月21日起,德国国防军减少到10万人,并且只能用于维护德国内部秩序和执行边防警察任务。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准它有任何空军武器。1921年1月,协约国将德国的战争赔款总额规定为1320亿金马克。它们想让德国再也翻不过身,缓不过劲。德国不再是一个正常国家。

    这种事摊到头上,德国人哪能气顺得了?在签署凡尔赛和约之前,德国总理谢德曼在一次演讲里诅咒:“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谁的手指就会烂掉!”问题是,德国还有多大的余地可以转圜呢?1919年6月22日,新任总理鲍尔一语道破了德国当时的处境:“如果我们不接受和约,下星期一(23日)晚上就会重新开战。外国军队向德国进发,使用所有杀人武器对付手无寸铁的、没有抵抗能力的人民……”德国只能识相地打落了牙往肚里咽。第二天下午,德国公使照会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德国准备接受和签署和平条约,不过同时也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德国“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即这些和平条件之不公正是前所未有的”。

    在德国人眼里,凡尔赛和约成了屈辱的象征。和法国人的梁子也因此结得更大。《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的德国,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德国。谁找到了火星,谁就能够点燃德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对强加的和平的愤慨,对前途的忧虑和无助,都是纳粹崛起的精神土壤。憋屈的德国人,更多地在意了自己被人欺负的屈辱和不幸,却忽视了隐藏在自己血脉中的贪婪和霸道。就像《圣经》中所说的那样,“只看见弟兄眼中的木屑,却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梁”。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胜利女神垂青的是德国,它会对那些战败国宽宏大量么?就拿埃尔兹贝格来说,在1914年9月的时候,他不仅期望吞并法国的隆维和布里,还盼着由德国统治比利时和直到布洛涅的法国海岸。他还不算最狠。民族自由党领导人巴塞尔曼叫嚷得更煽情:“哪里流了一滴德国人的血,我们就留在哪里。”如果说这些人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嘴皮子的层面上,最高司令部强加在俄国人头上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了。这回,轮到莫斯科左派慷慨激昂地咆哮“宁愿光荣地沉没,而不向威廉屈服”。因为这个条约实在是太狠了,德国人一下子就捞到了俄国四分之一的领土、44%的人口、27%的收入、80%的糖厂、73%的铁和75%的煤。

    欧洲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时,福熙元帅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这一年发出警告:“这样的和约如果付诸实施的话,将会造成越来越深的灾难。”“如果我们处心积虑地以中欧贫困化为目标,则我敢断言,彼此之间的复仇之心将不会淡化。”

    往后的历史进程,似乎就是为了给阿登纳、福熙和凯恩斯的先见之明作血淋淋的注释。积怨、仇恨,还有贪婪,使得法德等国的政治家们,不再理会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欧洲先人的睦邻智慧不执着于战争赔款和战争罪责:“缔约双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