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2/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必须发展宪政民主,以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来推动宪政民主,以宪政民主来保障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良好、有序的互动。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8年1月22日

    中共党员要“志愿者”化

    到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达到7600万,几乎占了中国总人口的6%,加上差不多同等规模的直接外围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占了人口的10%以上。从理论上说,党员是社会的先锋分子,而共青团则是党最有力的助手。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党、团员占人口的比例和党在中国社会所处的环境与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很不相称。党员的不作为、党的干部的腐败、党和中国社会整体严重脱节等现象已经导致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干群关系的紧张。中国社会所说的信任危机指的就是政府缺少公信力或社会对政府缺少信任。如果信任危机不能得到解决,政府和社会之间所积累起来的矛盾不仅不能得到化解,甚至会公开化,从而导致执政和治理危机。这些年来趋于频繁的针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暴力行为已经说明了问题是何等严重。

    缺乏互信的恶xìng循环

    这表明,党本身需要改革。执政党是中国改革的主体。尽管中国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壮大,但社会更多的是给改革创造压力,而非改革本身。如果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出了大问题,那么党对改革的领导能力就会成问题。就改革而言,中国已经走到了令人担忧的一步。很多年里,改革的动议越来越少。即使出现一些改革动议,也往往缺少有效xìng,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连小雨点都没有。有效改革的缺失,加上腐败的日益严重,导致政府在社会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对改革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无论政府推出什么样的改革,社会都会抱怀疑的态度。现在,即使政府真正想推行一些有利于社会的政策,也常常会遭到怀疑。社会对政府政策的高度怀疑使得政府难以获得社会的支持。这是一个恶xìng的循环,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人会怀疑,党如果要长期执政,并且是有效执政,就必须改革,牢固树立其作为改革主体的地位。党的改革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但其中很重要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重新建立党和社会的连接点或者有机关系,即是说,要回归党本来的存在意义。根据共产党的理论,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应当不是个问题,因为党本身就应当是社会的一部分,党员仅仅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但理论归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看到和体会到的是党和社会的严重脱节。

    中共建制化的逻辑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党及其各种外围组织(包括共青团)的建制化(或者官僚化)。任何政党一旦建制化,与社会脱节就不可避免。一旦建制化,党就会“城堡化”,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这种情形,东西方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西方,因为存在着定期的选举,政党比较能够维持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一旦和社会过分脱节,就很难从社会获取选票。再者,由于西方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选举,所以建制化的程度并不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是社会的有机部分,因为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就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但革命之后,党本身很快就建制化。不仅党这样,连其外围组织也高度建制化。可以说,党是通过把所有社会团体(包括民主党派)建制化来重组社会的,使得各个社会组织都依附于党本身,并成为党的社会基础。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说,党的社会基础建制化了。但正因为党的社会基础被建制化,党必然和整体社会脱节。建制化的组织往往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整体社会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新兴社会群体的出现,党的社会基础出现了变化。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