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人甚至去参照越南。结果是,人们或许会发现中国政治变革过程中的某些方面类似于这些国家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并没有走任何一个国家所走过的道路。这样,很容易得出中国没有政治改革的结论。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参照方式并无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政治在近三十年时间里是如何变化的。未来中国政治怎么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如何解释过去的变化可能更为重要,因为未来的变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隐含在过去的变革过程中了,只不过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改革后结构逐渐开放
要认识中国政治变革,可能要从前面提到的结构没变但内容已经巨变这个事实入手。这里要提出的问题就是:这个结构是如何得到维持的?这个结构为什么能够承受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变对这个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作复杂的学术讨论。但简单地说,这个结构的维持、发展和变化主要依靠的是这个结构的渐进开放xìng。
中国现实存在的结构或者政治体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事实。在早期,因为革命的需要,这个结构是封闭的,它只是开放给革命的主体,即工人和农民。这种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máo zé dōng搞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要求这个结构继续是封闭的,因为顾名思义,阶级斗争就是一些阶级对另一些阶级的斗争,结构自然不能向那些被斗争的阶级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结构才逐渐开放,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除了原来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之外,首先向知识分子开放,因为这个群体被视为解放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xìng的增加,这个结构自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向企业家阶层开放。结构的开放很明显反映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委员的组成上。在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代表委员来自工人、农民和政府官员,但现在的构成已经非常不同。当然,其他方面的一些政治变革,如各种形式的选举,也是开放xìng的体现。
新结构须容纳不同利益
结构的开放xìng为执政党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来调整其管治方式,保持其和各个社会阶层和团体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中国政治变迁的动力。开放xìng是政治变迁的总体方向,但开放xìng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开放的过程不长,开放的制度xìng还是很低,各种规则有待于制定和完善。由于开放xìng背后避免不了巨大的利益博弈,开放的程度往往深受背后利益的影响。再者,正是因为开放往往是背后的利益促成的,结构本身很自然倾向于其背后的利益。比如,这些年新兴社会阶层就成了这个结构内部的显xìng利益,甚至出现利益表达过度的情况,而原来的工人、农民、农民工和其他一些新兴的弱势群体则利益表达不足。正因为如此,这次“两会”期间,有代表就提出了要增加工人、农民和农民工在两会的界别。这也是客观政治的需要。
开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因为每一步开放的背后都是利益之间的较量。这种开放的xìng质当然和西方政治的开放xìng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政治本身就具有开放xìng,由于民主和选举过程的存在,各政党要取得执政权,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就是说用开放的方式来获得选民的支持。但在中国,政治结构的开放是由执政党掌控的,开放的过程是个管理的过程。正因为是个管理的过程,执政者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控政治过程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开放程度。这种情况使得中国政治开放过程呈现渐进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如果要达到良治或者社会的和谐,开放的过程就必须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