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六、昏黄灯下骨书奇(第1/2页)  上天之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我自然知晓古籍中“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的记载。

    据说,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马无尘教授也曾经给我讲过,中国的文字,先有了模拟人、动物、植物、自然物的所谓象形文,后来古人发现单单这些象形文远远达不到表音、表调、表意的目的,于是又在象形文的基础上加添了内容,多了偏旁部首,使其成为字,文和字加在一起,便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文字了。

    文字发展到夏代已经非常成熟,创造了官方文体夏篆,《禹王碑》便是夏篆的艺术体写法。

    商朝的先民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游牧部落,他们没有文字,更不知道文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所以,在取得天下以后,并没有将夏朝的文字继承下来,致使夏篆失传。

    直到三百年后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之后,由于占卜的需要,才开始重视文字。

    而当时,夏篆已经失传多年,殷商时期使用的甲骨文,是从民间收集到的文字,在表音、表调、表意方面远没有夏篆规范、先进。

    所以,商代的甲骨文较之夏代的夏篆,要落后的多,文字发展走了很大的弯路,并且严重影响了后世。

    此时,院子里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一道亮光刺过长空迅急而过,紧接着,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

    闪电不停地舞动起来,雷声隆隆,黄色的亮光不时将屋子照得通明,院子里猛然响起了激烈的雨声,击打的大地都在震动。

    我将窗帘拉严,尽量将干扰降到最低,然后在一张炕桌边盘腿而坐,开始摆弄那些骨头。

    马无尘教授将那些牛腿骨翻弄了一阵后发现,这些骨头竟然还排了顺序号。

    于是,我们先按顺序将牛骨作了排列,马无尘教授激动地说:“这可是一部完整的书呀,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马无尘教授从包里拿出了放大镜,又准备好了纸笔,从第一支牛腿骨开始,尝试着释读起来。

    这些用刀刻在牛骨上的字迹,远比那张羊皮上的字迹要清晰的多,却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没有古文字基础,连一个字都释读不出来。

    马无尘教授一边释读,一边为我解释夏篆的特点。

    我则不时为教授的杯中续水,整理他释读出的文字,又将他释读过的牛骨上的文字与他已经写在纸上的文字相比较,竟然也熟悉了不少牛骨上的文字。

    窗外的雷声不知何时已经停止,而哗啦啦的雨声却并没有因为没了雷声而终止,仍然时紧时缓地落着,敲击着屋顶,或而轰轰隆隆如万马奔腾,或而又清脆如马驹离群放蹄。

    认读这些古文字也如少儿识字,开始的时候很难,当掌握到一定数量以后,每遇到生字就会牵强附会顺着文意胡猜,猜的次数多了,生字也成熟字了。

    起初,马无尘教授释读出的字并不多,也远不成文。

    午夜后,马无尘教授的释读速度突然加快了,还将开始读出的字照着牛腿骨重新写了一遍。

    我是有幸最早读到马无尘教授释文的人,荣幸。

    释文为中国最古老的文言文,实在难懂。

    这里,为便于阅读,我还是直接将文中内容翻译给读者吧。

    释文说,大夏朝太史令终古书史于此,北地无竹,只能修书于骨上。

    终古?终古可是史籍中有记载的不多的几个夏朝人物中的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