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明皇欲举兵(第1/2页)  抢救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李隆基震怒异常,调集了多个藩镇,准备攻打吐蕃,但是现在还只是军队集合阶段,真正要打,得到四月立夏,春末过后了。

    为何?因为春末是冬小麦收获的日子,唐朝在边镇是弄了军屯的。

    例如陇右诸军中的积石军,拥兵七千,其驻地就是唐军主要屯田区之一,因吐蕃常派骑兵来夺麦,一度被称为“吐蕃麦庄”。

    哥舒翰的威名,就是在那个地方打响的。

    不说陇右等繁荣之地,光说有唐一朝,在西域的屯田时间,从公元630年开始到791年结束,前后就历经了一百六十一年。

    大唐在西域的屯垦戍边主要有十一大垦区。

    在北疆地区,有伊吾、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遗址)、轮台(今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遗址)、清海(今石河子市乌拉乌苏乡)四地;在南疆地区,有西州(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遗址)、焉首、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龟兹、疏勒、于阗六地;在中亚有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一地。

    除上述驻军千人至万人的军镇屯田外,在西域的二十五个守捉城(驻军三百人的边疆军事检查机构)、各烽戍(驻军几人至几十人的边防哨所)、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

    大唐在西域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以军屯为主,还有民屯和犯屯。

    每屯种地五千亩,有兵五百人左右,每兵种地十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理,产品全归官府。

    西域屯军五万人,屯田五十万亩。

    大唐在西域屯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都超过了前代。

    屯军并不能全部算藩镇之兵,其中虽然有藩镇之兵,但是其中还有团结兵,守捉城等,其中关系过于复杂,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大唐出兵,得等军屯冬小麦全部收割后,才有充足的粮食出兵吐蕃。

    不过,如今军屯已然不如开元年间兴盛了,开元年间,军屯收获大抵每年三百万石以上,可开元二十五年后,大唐在西北兴和籴之法,使军屯数量大为减少,天宝八年,也就是去年,天下屯收为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和开元之初比,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以上。

    何为和籴?唐建国初﹐即行和籴。

    贞观初年﹐朔州刺史张俭请于晋北和籴﹐以充边储。

    唐政府陆续设置“和籴使”﹑“和籴副使”等专职官员管理和籴事务。

    中唐以后﹐和籴往往通过各府县按散户配人的方法强制进行。

    不仅没有公正的价格﹐而且在付值时多以“杂色匹缎”充数﹐使民户又受到一层剥削。

    和籴之粮还强令民户运到指定州县。

    从开元年间起﹐唐政府多次下令﹐力图消除和籴中的积弊﹐但成效根本不大,如今李隆基怠政,就更不必说了。

    知道的事情越多,李泰初越能察觉,这盛唐繁荣昌盛之下潜藏的重重危机。

    大唐,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他早在穿越过来时,就该明白的,可是他当时没有看透。

    盛唐,多么美好的时代啊!武将文臣,皆可提刀上马,征讨不臣。

    诗人歌颂着盛唐,诗篇传留千古而不朽。

    天下万邦,皆唐之臣妾,予取予求,一个普通的唐人,可独行万里,不带兵刃,玄宗天威,内外皆伏。

    就连米,一斗不过十多钱,多么美好啊!

    呵呵,美好个pi!

    米价低到这种程度,农民何其困苦?他们连绢布都买不起!

    连府兵都因为没有田地,逃亡原籍,导致整个帝国无府兵可征了,这个时代还美好?

    民失其田,李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