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十三、吴蜀军事同盟(第1/3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孙权称帝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在政治上算是一件大事,对蜀汉来说也是一道难题。

    如果蜀汉跟着反对,那么与孙吴的联盟关系将再次动摇,现在要北伐曹魏又离不开孙吴的支持;如果不反对,又是一件很尴尬的事。称帝后孙权派使臣到蜀汉告知相关情况,并表示今后将继续维护孙刘联盟,同时尊吴、蜀两位皇帝。

    从理论上说蜀汉是刘汉的延续,视天下为一统,讨伐曹魏正是因为“皇纲失统”,所以不能承认孙吴政权。而且,蜀汉大多数人认为和孙吴继续交往下去已没有太大作用,当初孙吴内外皆不稳定,需要蜀汉的支持才不得已结盟,现在孙吴的局势越来越稳定,孙权称帝后主动向曹魏出兵的意愿将大为降低,所以不少蜀汉人士建议应该表明立场,公开与孙吴断绝盟友关系。

    孙吴和蜀汉这一对盟友的确有太多的纠结,有时团结如一人,同仇敌忾;有时又是杀红了眼的仇人,恩怨无解。关羽被杀、先帝兵败,蜀汉内部有一股仇视孙吴的力量,虽然前一阶段双方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大家的气一直在憋着,需要找个发泄口。

    孙权称帝眼看将成为不满情绪的发泄口,如果是那样将正中曹魏的下怀。看到这种情况,在汉中的诸葛亮感到很着急。人是感性的,政治和外交却必须理性,只靠蜀汉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灭魏大业,只能联合孙吴,利用吴魏之间的矛盾推动北伐事业的完成。从大局出发,孙刘联盟不仅不能断,而且还要强化。

    为统一大家的思想,诸葛亮写了一篇文章阐述与孙吴断绝盟约的损害。孙权称帝问题的核心是名分,正如孔子说的“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但这样的理论问题一旦讨论起来就会没完没了,所以诸葛亮干脆也把其定性为僭越之举,避免大家争议不休。

    但理论无法完全代替现实,从现实来看孙吴对蜀汉仍然很重要,至于孙权称帝后会不会继续积极进取、与蜀汉一道对付曹魏,诸葛亮认为是会的,大家的顾虑大可不必。

    为答谢孙吴使者来访,诸葛亮决定派人回访。

    此次出使意义非同寻常,使臣的人选十分重要,本来邓芝是合适人选,他与孙权不仅多次见过面,而且私交很好,孙权对他很认可。但邓芝此时在汉中前线,任扬威将军一职,作为赵云的副手带领一支人马,赵云刚刚去世,邓芝离不开。

    费祎也是人选之一,此次北伐他以侍中的身份改任丞相府参军,在军前效力,作为诸葛亮着力培养的“后备干部”,最近诸葛亮准备改任他为中护军,回到成都协助张裔、蒋琬的工作。最后诸葛亮决定由朝廷尚令陈震出使孙吴,为了表示此行的隆重,诸葛亮奏请后主升陈震为九卿之一的卫尉。尚令品秩只有六百石,卫尉品秩二千石,“级别”高得多。

    出访前陈震专程到汉中当面听取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向陈震交代了此次孙吴之行应坚持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诸葛亮还专门给大哥诸葛瑾写了封信让陈震带上,信中说:“孝起这个人,为人忠诚质朴,经过时间的磨炼而更加坚定,让他奉命敬贺吴主称帝,沟通吴蜀双方的关系,使双方保持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对联盟有可贵之处。”孝起,是陈震的字。

    陈震率使团进入吴国边界,诸葛瑾以孙吴大将军的身份驻扎在公安,陈震一行路过公安时,一定会将诸葛亮的信转呈,诸葛瑾也会对他们的行程给予关照。

    过去蜀汉多次派人出使孙吴,但这一次不同,因为对方也有了正式的国号和皇帝,现在是两国之间的交往,都说外交无小事,如何确定双方的称呼和交往中的礼仪,都需要谨慎对待。

    陈震为此专门给沿途的吴国守将写信,表明此行的意图,并称蜀汉为西国,称孙吴为东国,称孙权为东尊,这些外交辞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