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 可怜老父(第1/3页)  瓶中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继兴已经很久没有来过南大营了,自他走过以后,南大营又经过几次翻新扩建。他曾经在那儿挥汗如雨的校场,已经被改成了一排排簇新的给中下级军官住的营房,而在其他地方另修了更大的校场。

    建康周围一共驻防了三个师一个旅和一个团。一个师驻扎在三桥篱门外南市附近的南大营,一个师驻扎在西篱门外石头城,一个师分散驻防在幕府山以北的沿江地带和各处港口。剩下一个旅扼守在北篱门外钟山脚下,临近建康—京口大道。最后一个团被安排在建康城内凉公府附近。

    张继兴在禁军一旅中团受训时的校尉孙康还留在南大营任职,因为得到了张大雍的赏识,目前已经升任南大营师右旅中郎将一职。

    张继兴见到他十分高兴,拱手作揖道:“校尉大人别来无恙?”

    孙康连忙给他还礼:“哎呦,您这可是折煞我了呦!”

    军中的职衔自成体系,和朝廷官制并不能一一对应。这些职衔由低到高分别是伍长、什长、九品队正、八品都头、七品司马、六品校尉、五品中郎将。中郎将以下,为了不和朝廷官制的官职产生冲突,仅称司马、校尉,最多加上部队番号以示区分,俗称“白板校尉”(因为朝廷官制中有司隶校尉、五营校尉、城门校尉等,都是三四品的高官,容易产生混淆)。

    五品对文武两班而言都是一道坎,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殿参加早朝,因此被称为“殿上人”。他们的俸禄待遇和六品官相比有了质的变化,想有诸多特权,因此世人以五品官以上为“贵人”、“通贵”。

    由于编制的扩大,担任旅中郎将的人增多,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职衔而无官号,即“白板”,只有少部分人能有杂号中郎将的称号。而像张继兴这种手下的军额和一个军(一万五千人左右)相当、四中郎将之一的北中郎将,其官品地位甚至要在低级杂号将军之上。

    当年张继兴刚入伍时,孙康二十多岁便当上一团之校尉,足以称得上是年青有为。然而一年多之后,张继兴已经凭借功劳从一介“白丁”跃升为北中郎将,反倒成为孙康的上官。

    不过孙康并不会有嫉妒不忿的想法,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明白,张继兴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张继兴本可以靠着父亲的荫庇,一起步就是很高的官职,但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伍长、什长做到队正、司马,反倒让孙康感到十分钦佩。

    张继兴来南大营,是想先把手下的黑衣卫士安顿一下。在建康城内,保持一只百人以上的武装并不合适。他打算把籍贯在别处的黑衣卫士安顿在大营里,有事只要带着张威等家在建康附近的就可以了。

    孙康很爽快地帮他把剩下的黑衣卫士安顿在营房里,并且给了比较不错的待遇,让他们享受单独的房间(就是张继兴当队正时住过的那种室)。张继兴给他们留下钱,嘱咐他们轮流出去放松,切记不可惹是生非。

    孙康送张继兴等人出去的时候,路过正在训练的校场。张继兴在校场边上停下来观摩了一会儿,孙康给他介绍道:“您北上之后,到目前为止又招募了两期新军,凉公打算将此定为常例,每年春秋各招募一期,至少这几年打算如此。

    “目前新军的训练已经专门化,分成了枪兵、刀盾手、骑射、弓手等科目。夜塾也改成了随军学堂,每旬抽出三天时间进行教学,已成了定制。新军不再是自愿报名,而是必须要去。”

    “如此,可以称得上军学了!”张继兴感慨道。

    张继兴接着又问孙康目前大营还有多少新军。孙康告诉他,头两期招募的军士,一共一万来人,跟着他北上走了三千。南大营里还留了六千多人,是驻防的主要战力。其他的都是新军,采用的是以老带新的办法在管着。

    孙康知道张继兴这次回来,就是想着再带一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