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兰台激辩,名声乍起(第1/3页)  滇王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兰台是一座华美的宫廷式建筑,高耸百尺,阔约千步,亭阁错落,廊道迂转,汉水贴城而过,远山巍巍,近水茫茫。廷台内种满各种兰花,有早春开花的春兰、晚春开花的蕙兰,有秋末冬初开花的寒兰,有冬季开花的报岁兰,还有四季均会开花的四季兰。廷台内每一个季节都有兰花盛开,香气袭人,故名曰兰台。后人有诗赞曰:“百尺兰台气象雄,披襟况有大王风。诗人亦自分余劲,白雪歌声遍国中。”

    兰台亦是楚国的文化交流中心,楚国的文人学士,经常在此讲学论道,读书做文。历代楚王往往会借此机会,定期到兰台去考察和选拔青年才俊,为国效力。战国时期,“唯齐、楚两国,颇有,齐开稷下之学,楚广兰台之宫”。因此,奔走于郢都、往来于兰台的士子们比肩接踵,络绎不绝,试图从这里大展宏图,实现荣华富贵。明日午间,楚怀王就要在兰台的诸多士子面前接见这位来自乐平里的山野才俊。

    次日午前,楚怀王早早就来到兰台正殿,士子们早已围坐在庭院中央,屈原也坐在这些士子中间,楚怀王远远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向屈原示以微笑。楚怀王在案台后的王位上坐定后,立于楚怀王身旁的兰台令便对诸位士子高声宣布:“诸位士子,大王今日至此,想听听大家谈谈当今天下之大势,以及楚国目前所面临之局势。诸位不必拘谨,务必开怀畅谈!”

    兰台令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身穿锦绸青衣的士子从人群中站起,拱手施礼道:“大王在上,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当今天下之势,已变成楚国、齐国、秦国三大强国之事,其他诸侯不足挂齿,要么三家平分天下,要么其中一家吞并另外两家,一统天下。楚国疆域最大,加之兵劲城固,诸侯畏之,最有实力一统天下者,唯有大王也!”在座士子皆连连拍手称好。又一位身穿锦绸白衣的士子从人群中站起来附和道:“楚国地处中原,囊括四海,俯视八荒,楚国兵多将广,大王可发兵先灭掉北境齐国,再发兵灭掉西境秦国,楚国便可一统天下!”诸位士子又连连拍手叫好,楚怀王见状,面露喜色。

    众声喧哗之隙,只见一个衣着简朴却不失高雅的青年男子从人群中站起,先向楚怀王拱手施礼,再向四周诸位士子拱手致礼,而后气宇轩昂说道:“大王,诸位士子,自古有言,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楚国疆域再大,兵士再多,凭楚国一己之力绝不能灭掉齐国,更不能灭掉秦国。当今天下之势,楚、齐、秦三强并列,楚大、齐富、秦强,各有所长。有实力一统天下者,也非此三者中其一莫属,一统天下,不在一朝一夕之功,统一之关键在于行之有效之法令与持之以恒之国策。法令与国策,秦国践行得最为彻底,商鞅虽然因变法身遭车裂,然其法不败。其他国家则由于以政治腐朽为主要原因之种种阻挠,致使变法中道夭折,在与秦国之竞争中逐渐趋于落后。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早就制订‘东出函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之长远国策。因此,在秦国咄咄逼人之发展与进攻中,山东任何一个国家皆无实力与秦国单打独斗,即使势力相当之楚国与齐国也不行!山东六国必须联合起来,实行‘合纵’之策,方能与秦人一决高下,才不至于被秦国各个击破,逐一蚕食!”

    第一位起身发言的青衣士子指着屈原问道:“阁下是何方人氏,居然长别人气势,灭自己威风。穷凶极恶之秦国,何时有吞灭我楚国之能耐?”

    屈原拱手回道:“在七大诸侯国中,天下皆知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地处中原之韩、赵、魏被三个大国包围,常年战祸四起,生灵涂炭。为求生存,这三个国家有时选择与西方之秦国结盟,形成东西横向之势,形成‘连横’;有时选择与南部之楚国结盟,形成南北纵向之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