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Chapter69嫌隙渐生13(第1/3页)  但求常相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昭之喝一口茶,目光注视着他,声音清脆悦耳:“对一个好将军来说,衡量的标准太多了,没多少人能把握得好。他既要让君王信任他给他扶持,又要让君王不怀疑他,不会动不动就夺了他的兵权。既要让敌人打不赢他,又要让敌人心生畏惧,不敢随意打他。既要让士兵拥护他,又不能让士兵反客为主生了异心。只有百姓,他们所要的只是一片远离战乱的乐土,这些就让他们满足。”

    姜晏应该是听过同一番论调,点头同意:“是那么回事。”

    昭之见他表情变得快,心里也轻松了一些,刚刚真怕这家伙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继续说给他听,“所以,对敌人他做到了威慑,对百姓他做到了守护,我,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都会记得他,永远尊敬他。无论历史如何记载,都改变不了那一方百姓心里他的份量。”

    姜晏继续点头,“恩。”

    昭之想起那日酒肆书生的点评,有些愤慨道:“像有些人说的,当将军不打仗,让姜国的兵马一步步壮大,这种看法很可笑。打一场仗需要的不光是实力,还有财力物力,兵器,马匹,军粮,军备,没有一场战争不是靠银钱堆积的,而这些银钱说到底还是从人民身上的供养的。如果边关整日打仗,对百姓面临的是什么,刚开始可能国库充盈有钱支出军费,到了后来国库空虚,百姓的赋税就会增加,赋税一旦过重,农民起义就来了,到时候内忧外患,永无宁日。”

    姜晏冷哼一声,轻蔑道,“哼,那种蠢货懂什么,以为读了几天书就能指点江山,笑话。”

    “姜绍将军,他也许不是一个好臣子,好领导,好上司。但他镇守让姜国也好流寇也好,没人敢随意踩踏我们靖国的边境,他给东境带来十六年的安宁,这些靖国百年来都没多少将军能实实在在的做到,这是他创下的不朽功勋。”说完这番话,昭之一身正气,面上带着虔诚静穆的神情,语气敬畏。

    姜晏仍是有些难过,泾关城破,他们姜氏也做了很多事,但别人只会记得他们的失败,只会冷言相向,只会墙到众人推。“可我好不甘心啊,我们姜氏,世代忠良,我爹,声名赫赫,最后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昭之不知如何安慰,从案发到处理结果下来相关的文书她都看过,也细细分析过。一年前,泾关城的失败源于姜国皇子元郅联合山贼,巧用姜绍与姜策之间的龃龉策划的阴谋。过后,东境姜氏的倒台却是太子搅在里面,他想要的无非是兵权,毕竟以后他要当皇帝的话,姜氏和孟琮沅的关系会让他忌惮不已。东境说好听只是边疆,实则已经快发展成一个自己的小国家了。还有朝臣,就连皇帝看不过眼也是真的,这些年姜氏树大招风也太久了,连京城各大世家都难以企及他的名头,怕是早就得罪了不少朝臣,也惹得君主忌惮。至于那些什么几大罪,又有什么人真的看重呢,都是权利和利益。唯一可惜的是泾关城里无辜的百姓,和他数十年来的经营建设,全都毁于一旦。

    姜晏低头沉思,心中说不出的复杂的感觉,整件事情翻来覆去其实想过许多遍了。其实比起刚刚昭之说的这番话,从小在泾关城长大的他,熟悉的是另一套法则,除了敌人和百姓,再远一些的,永远的利害冲突,无尽的生死抉择。既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百年来世家名门都是这样,一边做着好事维护名声,私底下又是机关算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比起太子做的事情,父亲一死,局势大乱,先是调走钟繇让局面进一步失控,姜氏再也没有人能力挽狂澜,就连孟琮沅也只能勉强压制副将们,他们自家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就不可能调和了,太子再把钟离将军派到东境去,钟离手下的人四下收买姜涣和副将们的人心,这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把东境二十万兵权掌控在自己手心里,接下来为了消除姜氏的多年的威望,攻击父亲是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