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七章 曹文诏的灰心(第1/2页)  明月化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接下来时间,清兵依旧不紧不慢的纠缠,还时不时分出几股轻骑绕道骚扰,但是从未正面袭击。而明军,依旧不紧不慢的步步为营。当明军主力达到保定府时,洪承畴下令在沿线布置数做大营,运用土石木头建造了几座坚固壁垒。等各类人马驻扎安顿后,洪承畴又派曹变蛟的二万请南下接应衡水的四万后军,押送着剩余粮草北上。

    当双方在霸州和涿州一线对峙时,时间已经到六月初一。整个战场的节奏很诡异,仿佛像足球比赛中的两队在踢默契球!继续向北推进,到了六月初十,洪承畴发现不对劲了,轻骑巡逻范围内没有见到清兵的任何轨迹。

    到了六月十五,勤王大军进驻丰台和通州时,两处的清兵大营已经空空如也。没多久,洪承畴和京城里的明军都得到确切的消息:清兵全部退出关外了!

    此消息传入皇宫后,崇祯喜极而泣!他沐浴更衣后到太庙向祖宗祷告报喜。朝野上下也欢呼一片,不管是官吏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对重获的新生泪流满面。当洪承畴大军的粮食押入京城时,幸存下来的人们才发现,京城里的平民百姓没了三成!这些人都是饿死的。市井传言,到了五月份,已经是百两银子都换不到一升米!

    清兵入口掠夺的事情,还远远没到结束时候。

    仅仅收复了古北口不到十天。都察院c翰林院c兵部给事中c礼部给事中上奏章弹劾内阁首辅大臣杨景辰私自结交边关大将,虽然没明说是谁,但隐隐约约的矛头都指向了曹文诏。

    陷于风波之中的杨景辰向皇帝递交告老辞呈,结果崇祯直接就批准,也没玩什么三请三辞的潜规则。还明显,崇祯默认了官员的们的弹劾罪名!没多久,一道圣旨送到曹府,免去了曹文诏大同总兵官职务,削去了曹文诏的威远伯的爵位;并以勤王过程指挥不力而损兵折将的罪名,在家里面壁待参!

    在杨景辰和曹文诏罢官没多久,御史言官们又上书弹劾杨嗣昌主政兵部不利,致使古北口要地被建奴所乘。不过,杨嗣昌上书请辞的奏折没有被批准,崇祯的态度很坚决。他需要一个懂兵的官文主持军务。对杨嗣昌来说,最大的幸事是到皇太极大营媾和的事情没被人揭穿,否则以时下的舆论,怕是下不了台。

    至于吴三桂,清兵退去的第三天,就被崇祯遣回山海关。既然清兵已经出关,那么军事压力又回到了正面的关宁防线。

    而对京城发生的一切,洪承畴一直冷眼旁观。明军收复古北口要道后,他的兵权也被解除了;崇祯任命洪承畴为内阁大臣,升东华阁大学士。而五省总督之职由孙传庭接任。

    进京的勤王人马,直隶和山东的六万卫所兵马回到原籍;魏国公徐宏基被崇祯慰问接待一番后,率领了三万南京守备军回南方去;左良玉三万湖广兵,改为驻扎河南这个中原腹地。而洪承畴一手调教的六万精锐官军,则由英国公张之极接管,同时受兵部调遣。唯有洪承畴的三千亲兵,像个没人管的孩子一样,在刘斌的带领下被安排驻扎在廊坊。

    洪承畴原本想解散自己亲兵。一是,自己不带兵了,还配备这么多亲兵容惹人非议;二是,自己没那么多钱粮养亲兵,他在外面带领是可以利用职权之便从军饷中挪出一点用到亲兵上,但是在京城却没法这么做。

    但是刘斌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自己有办法筹集钱粮。洪承畴知道,自己弟子刘星会从背后救济支持,也就默许了。他已经从项常那里得知,自己的弟子就是“永泰马车行”背后的东主,一个每年进项四百万两以上银子的大家业。

    不过,洪承畴对自己弟子热衷于商贾之事不满,士农工商四等中,商贾的地位最低。以一个举人的身份从商,即使背后操纵,也不合适。他更担心刘星对科考失去了信心。

    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刘星正在海上乘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