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主动请缨(第1/2页)  五代逐鹿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潼关,位于华州潼津县境内,据《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山海关志》中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它是关中东大门,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c“四镇咽喉”c“百二重关”之誉。

    东汉末年便已有潼关险地见于史书,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谷南更有十二连城;北有渭c洛二水,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

    曾有诗云:“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中华十大险关,潼关位居第二,其地理位置对于关中乃是重中之重。

    东汉建安十六年,曹操在潼关大战马超c韩遂,将马超c韩遂二人拒于潼关之外。

    西晋永嘉三年,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汉赵君主刘聪使赵染等进攻司马模,战于潼关,司马模兵败,赵染长驱直入。

    东晋咸和三年,后赵武帝石虎攻前赵,刘曜急行军救援潼关,石虎退兵。

    咸和九年,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讨伐石虎,石虎遣其子石挺为前锋进攻长安,石生遣大将郭权于潼关拒之,石挺败死关下,石虎奔还。

    永和六年,赵雍州刺史杜洪据长安,遣兵逆战前秦君主苻健于潼关,败走后苻健同样长驱直入。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潼关能否守住直接关系到关中要地的生死存亡。

    照理来说,无论刘知偃如何恳求,李茂贞都不应该答应他再多等一日。

    时间紧迫,多等半刻便多半刻的危险,谁也不知道朱温什么时候会得到消息,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举兵来攻。

    倘若换做任何一个熟读史书之人穿越至此,刘知偃这个请求倒也只是个顺水人情罢了。

    虽然刘知浣出逃之后迷了路,但总归是在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鄩之前赶到的潼关。

    要命的是,已经进府的李岐不知道这事儿,他也担心刘知浣在关外被捉。

    那样的话,即使斥候蔺如海及时撤回,刘鄩有刘知浣在手同样能够威胁刘知俊。

    刘鄩是谁?

    公元909年,梁帝朱温闻刘知俊叛附李茂贞,诏削知俊官爵,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鄩等讨之。

    刘鄩为山东人,祖上世代为官,早年效命于青州王敬武。

    刘鄩此人被史学家称为“一步百计,妙策无双”。

    他的成名战便是投降朱温之前,王师范兵败之后的兖州攻防战。

    这一战,刘鄩手段尽出,严防死守,坚持数月之后听闻王师范兵败才开城投降。

    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

    “刘鄩至潼关东,获刘知俊伏路兵蔺如诲等三十人,释之使为前导。刘知浣迷失道,盘桓数日,乃至关下,关吏纳之。如海等继至,关吏不知其已被擒,亦纳之。鄩兵乘门开直进,遂克潼关,追及知浣,擒之。”

    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破刘知俊潼关者正是此人。

    “大王,此事万万不可,若是朱温闻讯来攻,半路截获刘知浣,潼关恐怕凶多吉少。”李继徽不等李茂贞做出决定,连忙开口劝阻。

    此事关系到整个关中地区的安危,坚决不能因小失大。

    李岐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果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实现逆转,李茂贞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历史轨迹之上,最后保有七州之地苟延残喘,直到投降后唐。

    “大王,我兄刘知浣因传信于大哥不得不出走来归,若是不能平安入关,知偃寝食难安,万望大王成全!”

    刘知偃与李继徽二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