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4 章(第1/4页)  黎原回忆录30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火力的进攻,如何保存我方有生力量至关重要。当时我想到防空猫耳洞能藏3~5人,如果再挖深一些、大一些,用木檩加以支撑,就可以防pào、防空,减少部队伤亡。于是,我利用在军校学的六大教程之一的筑城知识(我在抗大当教员时也教这一门课,内容主要是野战工事的构造法,也有攻打城市坚固工事的方法,如为打开敌人的城墙缺口,挖地下坑道,然后埋若干吨zhàyào,以zhà开口子。这也有计算公式,可根据城墙的高度和厚度计算出装置zhàyào的数量),研究阵地工事的加固和完善。我找工兵主任、工兵营长、作战科长、参谋长共同研究,绘制图纸,到阵地上实验,成功的就在全师推广。一开始是构造小型坑道,积土厚5~10米,每条坑道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用木檩支撑。试验结果,这种坑道一般对大口径火pào,飞机500磅zhà弹只要不直接命中,皆可以保证安全,可以躲避敌人火力优势,有效保存有生力量,长期坚守阵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研究了不仅能藏,还能打,还要有后勤生活保证的坑道。同时要求每一坚守较大山头阵地向前伸出的支撑点,也要构造阵地前沿的战斗坑道,坑口必须能发扬火力,能观察控制敌人进攻的制高点和冲击展开的道路。这样一来,坑道口就成了发扬火力的阵地。坑道的具体位置根据地形,在山顶下几米或十几米不等。通常一个阵地都要修两个以上的坑道口,以便互相火力支援,使进攻的敌人没有死角可利用。此后,我们的坑道又进一步发展到战斗坑道、jiāo通坑道和屯兵坑道相连,伤员可经过主坑道(就是屯兵坑道积土20米以上,)运到后方坑道(积土厚,坑道口隐蔽,与后方联络方便)。坑道的配套成形和成熟发展,使部队的伤亡明显减少,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我军利用坑道战,就可以避免敌人飞机、大pào轰zhà造成的损失,保存有生力量;又可以坑道为依托,打退敌人的进攻。坑道最早出现在我师朔宁以南345.6高地上,最初是一个班、一个排分别挖,十几米、几十米,逐渐连成一片,随后在我师其他阵地快速推广。后来报到上级,苏联顾问团还问我坑道是谁发明的,应给以奖励。我答复是广大指战员集体创造的,不是某个人发明的。坑道战初期的发展过程是:7、8月形成坑道的雏形,这期间军和志司经常介绍友军来参观。到9月,志愿军党委开会正式提出在全军开展坑道阵地战,同时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命令各部队,要求实行坑道阵地战的作战方针。

    3、争夺缓冲区,将阵地前推15公里

    阵地防御战取得首战胜利,增强了我们战胜敌人的信心,敌我之间5~15公里缓冲区的形成,也给下一步防御作战的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敌人经过与我多次较量,也在不断地改变战法,对白天攻下来的制高点,到了夜间不再坚守。这样,夜月山、天德山、418高地等要点,白天敌人占领后,就架设电话、铁丝网,建立pào兵观察所;夜间留下少量兵力监视和控制阵地,大部分撤到纵深有利阵地防御。于是,敌我双方指挥员在缓冲区问题上展开了斗智斗勇。当时,为了弄清敌情和地形,缓冲区正面20多公里范围内我均跑遍了。区内有很多高程在300多到400多米的制高点,占领这些制高点以后,铁原、涟川皆在我视界和火力控制之下。进攻时居高临下,可以作为出发阵地,攻击铁原、涟川两个方向的敌人。坚守时利用有利地形,也可阻击进攻之敌。对待是否攻占缓冲区的问题,师里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要能守住现有阵地,不被敌人突破,就完成了任务,不必考虑攻占缓冲区;另一种意见则以我为主,认为控制了缓冲区,就掌握了主动权,改变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而且可以增加我防御阵地纵深,增强我防御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