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5页)  驼峰航线179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电文都是混乱不堪,汀江站此时报告说,他们值守的电台听到都是在声嘶力竭挣扎中的喊叫,传过来的声音都不是好动静了,怎么喊叫的都有。这才发现问题严重,总部命令赶紧叫通汀江站,喊他们都返航,话是这么说了,但气候一变,通讯质量也变,能不能听到是另外一回事。据说,一直到黎明,叫喊声渐渐减弱、减少。第二天统计,那天晚上,中航的飞机都是在两边点上的起飞中,发现不好后,赶紧回去了,所以在那天夜里只损失了两架飞机,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是74号和77号。都是从昆明返汀江,是空机。

    你想啊,空机本应该是好走一些的,那都摔了,可见那次风暴有多大。

    经一番努力,还真是查到74、77两架C-47的机组成员情况。

    74号,机长:寇卓恩(R. W. Coldern),副驾驶:郑国威,报务员:周文楠,实习报务员:戴赓。

    77号,机长:瓦lún(W. D. Warren Jr.),副驾驶:沈宗进,报务员:刘仰圣。

    两架飞机最后的电文都大同小异:遭遇强风暴,飞机严重偏航,估计我们已被吹至喜马拉雅山以北,准确航向已无法判定、穿行在冰川夹缝中,这是最后一份电报…黄明:"印中联队最后统计,他们摔了二十多架,我看不一定,1944年11月20日他们就在一天之内摔了十三架,这一次应该更多才对,他们飞机多,再加上第十四航空队、第二十航空队,都在那上面过来过去的,自然飞得也就多,可能是统计出现错误。"2003年,我和到访的原印中联队C-47机长Robert Bobbett少校谈到1945年1月6日那场特大风暴时,他就在空中,在昆明刚起飞,接到紧急通报后就返航了。老人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他返航时,在空中,仅是他听到在"驼峰"上空的飞机起码有四十到六十架,好几个单位的,都在风暴中哀求援助。

    可谁又能帮助得了呢?

    Robert Bobbett老人说。

    那实在是一个恐怖之夜,风暴中,有雨、有雪、有冰雹,那么多的复杂气象能组合到一起,实属罕见。

    2002年,西藏林芝地区发现一架印中联队C-46比较完整的飞机残骸。在残骸内部,一具遗骨高吊在机舱上方,没有痛苦挣扎姿态,这说明,当飞机迫降时,这个大兵在机舱中,被高高抛起,并被吊在了机舱顶部,瞬间死亡。可在飞机迫降现场附近的一处山洞中,情景让人悲痛yù绝:两具遗骨,背靠背地依靠着。六十多年、两万多天,时光腐蚀了他们的外套、侵吞了他们的血ròu,剩下的就是两副骨架,可就是这两副骨架,当人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依旧是紧紧相依…两个十八岁多一点儿的孩子,在1945年1月6日那场大风暴中,被强气流吹至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上,迫降中的受伤使他们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到这个洞子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里,他们只能紧紧相依,靠微薄的体热互相温暖着对方。凛冽的寒风很快侵入他们的肌体,他们的体温在一点点地下降,慢慢,他们合上了双眼…▲ 飞行报务员黄明。

    ------------

    走马灯般的"总经理"

    ------------

    1945年2月,中航总经理再次更迭,李吉辰走,沈德燮到。实在是难以找到这一时期中航的后两位总经理太多的资料,但都是有"来头",国民政府算盘扒拉得相当巧妙。一些老人说,其实那会儿,国民政府、航委会、jiāo通部把公司总经理换来换去的,最后一任是刘敬宜,目的只有一个-找个机会把美国人一脚踹出去,独吞中航。

    所以,才走马灯一样地把总经理换来换去。

    也是,一个比自己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