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孙武传 第七回(第3/4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和吴国互通书信。总之一句话,只要保证我们的安全,你们俩大国打起来谁胜谁负才不关我们的事哩。

    要说明的是,这个前提是建立在楚国的主将没有足够才能的基础上。要是当时楚国的主将被换作孙武的话,则变成了下面这种情况:我领着几十万大军都没惹你,你才那点军队就敢来招惹我?我直接灭了你!

    放眼远眺,吴国恰好就是拥有帅才(不仅有,而且有两个)的小国,而楚国却是没有帅才(其实还是有的,我们后面再说)的大国。因此,伍子胥的分敌战术也成功的得以实施。

    吴国方面连出三招,且看楚国方面如何应付。

    当时负责掌管楚国军队的令尹(楚国特有职位,权力等同于相国)名叫囊瓦。正所谓人如其名,从此人日后的表现来看,确实挺像个酒囊饭袋。他身居高位,偏偏能力和官位成反比,楚国摊上这么个活宝也算活该倒霉。不过,能力一般的囊瓦大人,实力却不一般——直接归属他指挥的楚军竟然有十万之众。

    眼看着区区几万吴军在他眼皮底下兴风作浪,他表现出了极高的耐心,一忍再忍始终贯彻“不作为、不反抗”的应对策略。直到他听说有个名叫桐国的小国也归降了吴国之后,方才勃然大怒。

    他的爆发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桐国虽小且不起眼,但却与楚国直接接壤,再不出手干预,吴国就要打入楚国本土了!

    如今有十万大军在手,若是再避而不战,岂不叫天下人笑我囊瓦无能?

    无论如何都要雄起一把。

    于是,一直沉默的楚国终于开始了全面动员,囊瓦大人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前他除了贪污腐败似乎一直没干过正事)。

    囊令尹果然不同凡响,一出手就领着十万楚军顺流而下,直逼吴国边境鄱阳湖一带。到了后,却又见他一改之前的气势汹汹,突然悠哉悠哉了起来,整天忙着欣赏湖光山色不亦乐乎,就是不见开打。

    这也要怪伍子胥的之前“分敌战术”执行的太好——经他威逼利诱,已成功又策反了楚国的另一位小附庸舒鸠国。早在囊瓦尚未出兵时,该国国君就曾受吴国指使写了封书信给囊瓦,内容如下:“吴国之所以胆敢屡屡进犯,只是尚未遇到阻挠而已。只要令尹大人亲自出马,吴军必然闻风丧胆,向我大楚卑屈求和。”

    于是,囊瓦才领着重兵前来,满心期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今我楚国大军已到,你等即刻前去劝说吴军前来归顺,不得迟误。”囊瓦到后,不作丝毫战备,只是回信一封送到舒鸠国君手中。

    连这种忽悠也能信?每当我看史书看到这一幕时,我就会揣度:这囊瓦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再看吴军的表现。

    吴军果然“胆小怕事”,如同舒鸠国君事先预料的一样,囊瓦大人前脚刚到,孙武和伍子胥等人马上送来友好文书,态度极其谦卑。

    “囊瓦大人英明神武,先前是桐国国君一厢情愿执意要归顺我方……我吴国乃是边鄙小国,岂敢随意接受?……且待我军为上国教训这等不识抬举之辈,随后立即撤退,见谅,见谅……”字里行间,谄媚之意毕现无遗。

    囊瓦大人是何等人物,岂能和小小的吴国一般见识?于是他认真地回复二人:“你等既已知错,立即下令撤军便可,切记下不为例。”

    书信发出后,他另行下令偏将公子简领着一万人从楚国的巢城出发,前往桐城,却没有下达任何的作战任务——在囊瓦看来,公子简这支部队的作用就是去顺利接收桐城归降的。

    忙完这些后,他便打算就此撤军回国。此行虽然没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但面子却已经挣足了。谁料这时候下面的军士急忙来报:“不好了,吴国大军前来偷袭!”

    “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