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孙武传 第七回(第2/4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扰敌战术。他建议把吴国当时不多的兵力再分成三份,每份一万多人,轮流不停地骚扰楚国边境。如果楚国派出大军援救,就立即撤回来,反正吴国的船快,等楚国大军千里迢迢的赶到时,吴军早跑远了;如果不救的话,那吴军好歹也是一万多人的专业军队,就可以顺势拿下这些边境上的小城池,掠夺楚国的人口和资源。每年这么来回搞,楚国被骚扰的够呛:屡屡出击,却总是扑空,白白消耗掉了大量的军粮;不救吧,吴军经过孙武训练战斗力还真不是白给的——上文提过的吴王僚的两个兄弟名叫掩馀、烛庸的,就住在楚国边境一座名叫养邑的小城里,楚国原意是用他们作为阻挡吴国的前线基地,结果只是因为楚军一次救援态度不够积极,就被吴军打破城池把二人给干掉了。

    第二:诳敌战术。伍子胥是楚国的旧臣,知道楚国的虚实。他派人到处放出风声,说吴国外强中干,并且主力部队都派出去骚扰楚国边境了,总之只要楚国大军一到,吴国立即土崩瓦解。

    楚王本来就被吴军无休止的骚扰战术搞的够窝火了,听到这个传言,立即兴师动众的派遣数万楚军东进伐吴。考虑前几次楚军对吴国的进攻都劳而无功,这次进攻前楚王还特意派人联系了越国,这样就能从西、南两个方向夹击吴国。结果吴国一看楚国动真格的了,立即严阵以待,吴王和孙武率领主力前往西线轻易的击败了没有名将率领的楚军,那边越国好不容易赶到吴国境内,一看楚兵都退了,还不赶紧逃?又被镇守吴国都城的伍子胥追着一顿痛打。越王一看势头不对,只得写信给吴王求和。就这样,吴国一石二鸟,既消耗了楚国,又逼和了越国,终于可以成功实施第三套战术了。

    第三:分敌战术。楚国称霸南方数百年,一方面是因为楚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本身实力强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楚国周围的众多小附庸国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环绕着他。这些小国从楚国身上寻求被保护的安全感,而楚国则依靠这些小国来守护着他的外围防线。

    伍子胥现在就是要瓦解这些小国和楚国的联盟,让他们掉过头来,帮着吴国办事。

    有朋友到这里就疑惑了?既然楚国那时候如此强盛,为何不索性干脆把这些小国给吞并了?

    不是楚国不想,而是楚国不能!

    要知道,这些小国家虽然都很小,但是数量足够多(加起来大约十几个),凝聚在一起也是不小的战斗力,加上春秋时期提倡“以德服人”,除非哪个小国的君主确实犯了大错,否则楚国绝不会直接加诸武力于他们。因为一旦他们团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反抗楚国,楚国虽强也绝对难以招架。

    另外,即使当时的楚国征服了这些小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把守: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有限,各个强国都是地广人稀,而楚国尤其如此。楚国当时的辖区主要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另外还包含江西、广西、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的少部分地区,加上那么多附庸小国一旦遭遇战事还都指望着楚国派兵救助——地域如此辽阔,即使养着百万雄狮也守不过来,何况才数十万而已?

    当时的吴国就看中了楚国的这一弱点:你楚国虽强,却也做不到处处密不透风。今天我就先拿你的这个小盟友开刀,你不救?明天我就再接再厉去干掉那个!你救?那最好不过了。反正我地盘有限,也不怕遭遇同样的难题,便可直接出动主力击杀你的援军,让你越救越弱!

    对吴国而言更爽的是:很多小国由于知道这时的楚国已经指望不上,因此只要眼看吴军开到边境,就立即和之前的钟吾国一样不战而降。

    ——这也正是伍子胥实施该战术的最终目的。

    反正跟着谁混都是混,何苦要受兵戎之苦?因此,很多小国虽然名义上还是楚国的附庸,但暗地里都已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