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廉颇智设三防线,王龁攻陷端氏城(第1/6页)  长平之战——飓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秦国秘密筹备战争计划的同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已经基本完成了上党的军事规划部署。

    廉颇毕竟是一员有智慧的老将,他早就将上党的地形分析研究透彻了。秦国本次无论暂先进攻上党郡,更或最终直指邯郸,只有两条山间战略路线可选择。或者走乌岭c乏马岭一线的西路,或者取羊肠坂c天井关一线的南路,无论确定哪一条,长平都是战略捷径,是别无选择的必经之路。

    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c南两方交通襟喉,亦战略屏障。因为秦强赵弱,所以廉颇认为不易分兵,防止被秦军各个击破,于是才决定放弃端氏城,集中兵力防守长平,并以泓氏城为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完全凭借山地之险,在西c北方面有高平关c长平关c故关等群塞固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丹河河谷平川还宜于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解决大军的吃饭饮水问题,这些都有利于赵军而不利于远道而来的秦军。

    只要赵军集中兵力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即使占领了端氏城,在战略地势上也处于劣势,赵军随时可以趁秦军疲乏之时发动进攻,秦军不可能长期在上党守下去,更不得接近邯郸了。

    廉颇制定好方案后迅速带领赵军完成长平的部署,设立了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裨将赵茄镇守,统军三万人。以光狼城为中心,高平关为前哨,背靠丹水的乏马岭防线。防线南部是新修筑的长城壁垒,抵御从太行径方向前来的秦军。

    乏马岭北至发鸠山,南至高平c沁水c晋城交界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约八十余里,以跋涉维艰故名,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俨然是天然军事屏障。

    岭中央为的巨大陉口,就是有名的高平关了,其左边峭壁,右边陡涧,唯中间条通道,贯通东西。高平关由原来的上党郡军队依峡谷而建成,高五丈,宽约一里,险峻异常,易守难攻,是进入长平地区的咽喉要地。

    由于高平关狭小,仅可驻军五千余名,为保证将来的大规模战争,也为防止秦军翻越山岭从东面突袭高平关,廉颇在高平关的东面构筑了两座鄣城。西彰城距高平关约十里地,东彰城距高平关约二十里地,背山面河,可分别驻重兵万余人,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随时驰援高平关。

    东西二鄣城顺马村河和原村河东下,至二河交汇处有康营村,这个村子可谓四山环卫而三水汇流,形成一个封闭式地理环境。同时三条河谷又屈曲外通,构成一处典型的可进可退c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冲,在这里加强修复了原来的光狼城,作为丹河以西防线的指挥中心。

    第二道,丹河防线。

    丹河发源于高平c长子界山中的丹朱岭,逶迤东南流向,由高平中央纵贯全境,迤南经晋城,注入黄河,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便于大部队运动。廉颇利用这道天然屏障,于丹河东岸沿山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是为赵军的纵深主体防线,亦即主阵地。

    在丹河东岸有座大山,称为南山,山脊相对平缓,可走马屯营,更有定林泉可饮用。此山在高平中部群山中为最高,向东北可以看到故关,向西南可以看到乏马岭,与其北二十余里的北山,一南一北,居高临下,构成赵军几十里防线上的两只眼睛,可使整个战场敌我态势如指诸掌,可自如调度河东之我,嘹望河西之敌。

    南山下左有小东仓河河谷,右有东仓河河谷,平行向东北延伸,直指邯郸方向,可保持与后方密切联系,可保障辎重粮刍补给。

    大山北面的巨山,距泓氏城以北十五里地,独立摩云,登临四眺,但见数十里丹河两岸川原c村落c景物,可谓历历在目。此山西面有余脉将军岭,高耸几可与主山比肩,登高远眺,数十里丹河一线,亦可一望无遗。

    在位于长平北面与长子交界处,丹河尽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