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七十三章 太学开讲(第1/4页)  晁氏水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秋之后,晁勇便往太学开始讲授数学。

    王安石变法后,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

    外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所谓“行”主要便是指遵法守纪的品行,“艺”则是每月由学官出题考试的成绩,也可以说是学校内部考试的成绩。各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记为学分,连同品行表现按月登记。到季度末进行检查,学分积累较多又没有严重违犯纪律的学生可以获得“季选”季度评定)资格。到年终,综合学生的季选,选出积累学分最多的一百人,予以“校定”年度评定)。相对学校每月举行的考试,朝廷每年也会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

    内舍生同样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但是每年“校定”的人数只有三十人,分为“优”“平”两等。“公试”的时间则是两年一次,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

    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立即释褐授官,称之为“两优释褐”;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一平者,即可升为“上舍中等”,继续学习,待科举时,不用解试及省试,可以直接参加殿试;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者一优一否,即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只免解试,参加省试。如果一平一否,显然就无法升到上舍了。

    王安石最初设立三舍法便是想用升学考试代替科举。综合平时多次成绩要比依照一次科举的成绩选士更加稳妥。但是王安石并没能推广开来,只是在太学中实施了三舍法。

    到了赵佶当政,赵佶才真正把三舍法在全国推广开来,一度用三舍法取代了科举制度。但是到了宣和三年便又罢了全天下三舍法,恢复科举,只有太学可以继续用三舍法。因此才有天下士子云集东京的事情。

    三舍法实施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病,免试入学者多为官宦子弟,而且学校的考试中也容易出现作弊情形。还有一些优秀的士子却是没有入学,对统治者来说。野无遗贤才是他们的目标。虽然很多贤人进了朝廷,也会被他们赶出去。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

    大梁也延用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只有太学可以通过三舍法直接任官和参加科举。

    不过能通过三舍法直接出仕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太学外舍生有两千,内舍生不过三百。上舍生一百人。

    两千四百人又分作八十斋,每斋三十人。每斋设斋长、斋谕各一人,都是由学生充当,其实也就是现代的班干部。

    晁勇为了这次开讲,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事先温顾了自己编写的数学,还特意准备了教学用的工具。

    太学并没出动太多师生迎接太子。只是太学的长官率着几个官员在门口迎接太子。这也是晁勇的要求,为了科举的顺利进行,他狠狠处置了领头闹事的太学生陈东,可以想到太学的多数学生对他并不会太友好。他也不想劳师动众,激化矛盾。

    在太学长官的陪同下,晁勇来到一个大堂时,里面已经坐满了自愿听讲的学生。前面还有一些闻风赶来的官员,也不知道他们是来学习。还是来向太子献媚的。没有了座位,过道中都站满了人,足有数百人,大堂门口还站了一些人。

    晁勇对太学长官笑道:“太学的学生比我想象的要好学一些。”

    太学长官暗暗擦了一把冷汗,道:“学生越多,越不容易教学,总有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太子要有准备。”

    晁勇对人严厉的名声早已传遍大梁士林,因此太学长官对太子要来太学讲学的事情也是十分头疼,只是他也不敢阻止晁勇。而且他也清楚陈东在太学的名望,看到周围许多人不善的眼神,他就知道其中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