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七十二章 欢度中秋(第1/3页)  晁氏水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晁勇原本没打算大规模的开发烈酒,他已询问过宋朝历年的酒榷,每年宋朝可以从酒上收入一千万贯左右,也是宋朝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宋朝畅销的却是低浓度酒,如果推行高浓度酒的话,喝惯了低浓度酒的人未必就能一下接受,武松、李逵这样的人一定不会是多数。

    即使烈酒可以代替低浓度的酒,世人饮酒的量也会大幅减少。武松以前能吃几十碗,但换成烈酒,也不过就是几碗的量。

    数量减少,朝廷收入恐怕也会跟着减少。而且蒸馏酒消耗的酒水很多,酒价却不可能涨相应的倍数。世间最多的还是穷人,最便宜的酒一斤不过十几文,最好的酒也不过一斤几百文。

    一斤酒几百文便把多数人都阻挡到门外了,而且最容易改口吃烈酒的人必然还是穷苦人为主,养尊处优的财主多半不会喜欢辛辣的烈酒。

    受众决定了烈酒无法卖出高价,所以晁勇也就罢了大规模开发烈酒的想法了。

    不过许贯忠却指出了烈酒更好的消费群体,那就是辽国、金国人,北方苦寒,人们吃酒不光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御寒。虽然科学证明喝酒无法御寒,但是即使到了后世,人们在寒冷的时候还是习惯喝一口烈酒。

    辽国人会酿酒,金国人得了辽国工匠,自然也会酿酒。他们只从中原进口少量的名贵酒,因为他们酿的酒和中原的酒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烈酒却不同,酒精含量更高,口味也更加辛辣,毫无疑问,烈酒一出。辽国和金国自己酿造的酒都会失去竞争力。

    烈酒也有望和茶、丝绸一样成为大梁的出口利器,为大梁换回大梁的钱财,而且不会资敌,只会伤敌。

    次日,晁勇便让工匠开始赶制蒸馏器,又在城外选了一个庄园做烈酒坊,负责守卫的不光有正军,还有时迁麾下的暗探。所有相关人等可以圈养的都圈养起来,不能圈养的也下了禁口令。一旦走漏消息,便是死罪。

    内酒坊原本在城中,但是蒸馏酒需要用火,要大量售卖烈酒,可想而知。要排放多少烟尘,所以晁勇把烈酒坊设到了城外。

    为了减少东京城的污染,晁勇提议所有大量消耗石炭柴火的作坊都搬到城外。这个建议已经通过,不过各部还在考察中,既要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还要设在东京城的下风口,免得刮风把污染物都吹到东京来。

    朝中掌权的官员对自己的性命都十分爱护。先前是没有这个概念,晁勇一提出来,所有人便都积极响应。商户搬迁的成本却是不在他们考量范围。

    这个律令早已在城中传开,晁勇自然不会公然违反朝廷律令。虽然这天下名义上都是晁家的。

    在城外忙乎了一天,傍晚时分,晁勇才往太子宫而来,远远便看见李逵在门口台阶上坐着。

    李逵看到太子一行人回宫。便腾地站起来,跑了过来。

    太子亲兵也都是梁山老人。知道李逵性情,也没敢自讨苦吃,去阻拦李逵。

    晁勇看李逵跑到跟前,笑道:“你在这里作甚?”

    李逵笑道:“俺来讨些酒吃,午时俺就来了,门口的亲兵说你大早就出宫了。他们也不知你去了哪里,俺只好在门口等着。”

    晁勇笑道:“我去张罗建烈酒坊了,你要酒传话进去就是,何必在这里等候。”

    李逵瞪着眼,道:“俺让亲兵去传话了,里面的太监说只有太子赏赐,没有人上门讨要的先例,他们不敢做主。”

    虽然说的是不敢做主,但却是拒绝了。大梁的太监虽然不能再干涉宫外的事情,但他们伺候的是皇家,难免有些傲气。再者确实也没有人上门讨要,武松等人也都喜欢烈酒,也不是不敢开口,但是绝不会第二日便专程上门来讨要。

    晁勇也不能说宫中的人做错了,笑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