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 如诗如画的红星镇(第1/7页)  我的东海我的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如诗如画的红星镇

    不得不说,镇长的水平,高。

    在那个规划观念,还没深入人心的时候,人顶着压力,引导着老百姓建房。

    红星镇的江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c石c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c檐口见长。

    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红星镇的建筑特色为:

    一c檐廊

    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

    二c二层楼

    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三c粉墙黛瓦

    美观,防水。

    四c公共码头

    方便不临河的人家到公共码头洗漱出行,有利于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

    五c马头墙

    民居建筑面积大,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六c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大时,就在底部设立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c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红星镇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c槅扇c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c褐c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c黑c墨绿等颜色,与白墙c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江南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c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汉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c《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c经济c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c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c地主富商c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整个红星镇的布局为“川”字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