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拓展阅读2:古南岳显露金凤山(第1/3页)  重铸南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南岳显露金凤山

    天柱金凤山现为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与湖南会同县的金龙山遥相呼映

    (天柱与会同接壤,明代以前和会同是一个县,隶属于湖南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分割出来另立,隶属于贵州黎平府)。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75公里,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山峰奇险,风景秀丽。据《物华天宝——天柱风物录》一书记载:金凤山“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神名远播,朝山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来自周边数省,终年络绎不绝……

    (山上)有南岳殿、东岳殿、玉皇殿、王母瑶池、宝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玄女宫、女蜗宫、四大天王宫、地母宫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华美,壁画鲜妍,佛像满堂,气氛森严。南岳殿外悬一巨钟,每日清晨,僧人击钟早课,钟声清越,穿山荡谷,远近皆闻。天柱首任知县朱梓将其命名‘金凤晓钟’,定为天柱八景之一”。

    问及金凤山寺庙的历史,谁也说不清。

    《物华天宝》记载说:“约建于宋末元初,中兴于明季,鼎盛于清朝”。

    但该书的编者之一尧敦屏先生对笔者说,这一说法只是一个推测,因为天柱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县志》记载建县时已有大量寺庙存在,故推测始建年代为宋末、元初。

    而民间则说金凤山建庙宇与“金凤姐妹斩恶龙”传说有关,年代极为久远。

    笔者随天柱县文联和文物所的同志到金凤山实地考察,发现此处以南岳道教文化为主,有“祝融峰”、“南岳庵”、“祝融庙”等地名和古建筑遗迹。

    南岳庵门前还有一块“乾隆主题”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游此山时即兴诗一首: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岳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

    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南岳美景观不尽,天心有顺再来游。

    此碑石用的是当地的软质砂岩,风化较为严重,第三句“祝融峰岳”几字已很模湖。

    碑下方和左侧还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小字,依稀可辩出“圣主□□降临”、“乙丑”等字样。

    除乾隆主题碑外,笔者在南岳殿附近还找到另一块残缺碑,上刻“传□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孙常□(“□”表示字体残缺)”和“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题碑也应刻制于嘉庆十年);从碑上字迹的排序看,“四十世孙常□”显然是立碑者。

    南岳庵外还有两株古银杏,数人难合、劲拔参天,有关专家称“树龄在千年以上”。银杏乃宗教神树,可见金凤山可溯宗教历史绝不会只有几百年。

    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结合考古、史料、地缘民俗等综合考证,笔者初步认为,此地极有可能就是古南岳的所在地。其依据和理由有五个方面。

    ——乾隆题诗碑说明此南岳大有来头。

    乾隆为一代圣君,博学群书,通晓今古,并六次私访江南,必定也踏足过或了解自唐代以来香火极盛的湖南衡山。

    但他对衡山南岳并没有太多的在意,而对此“荒蛮之地”的南岳却大发感慨。

    “祝融峰岳几千秋”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在乾隆看来此南岳绝非等闲。

    笔者曾听湘西一些老人吟唱过这首题南岳诗,原来还以为是题湖南衡山——天柱文物所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为此事特意作过考察,湖南衡山并无此类碑记。

    天柱本土也还有一些学者至今对乾隆题诗表示怀疑,理由是此诗虽然有帝王之大气,但其句数、平仄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