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1/4页)  被隐蔽的真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点一年连一个人也招不到,“人都就近打工去了”。

    这种趋势不仅江西独有,有数据显示,四川全省每年有700多万人出省打工,广东占了近一半,但在2004年新增的80万民工中,流向广东的仅有5万人,远远低于现有在粤川籍民工的比例。

    有专家指出,民工短缺并不能简单地用一句珠三角民工待遇低下来概括,其真正的原因应是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正在发生着的产业梯度转移。由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型企业逐步向内地转移,加之远离家乡、生活成本高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女工选择了就近就业。而珠三角现有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的低廉本身就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有力工具,要求厂家基本遵守劳动法应该是能做到的,但指望进一步提高工资并不现实。

    以东莞裕元为例,2003年5月,这家世界鞋业巨无霸宣布与人联手在江西赣州投资9亿元建设新工业区,其目标为年产值60亿,用工6万人。而据一份台商内部报告显示,该厂工人月均工资为850元,据赣州统计局2003年6月数据,同等工种在赣州月均工资不足500元,仅人工成本一项每年就可节省2亿5千万。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双东莞生产的能在美国卖到100美金的名牌运动鞋,其出厂价也不过15美金左右,其中工人的人工成本约为1~1.5美金,而一双鞋的厂家利润也只有5元人民币左右。“赚的就是个人工钱。”加之近些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这些企业纷纷涌向内地便不足为奇。

    于是,随着珠三角产业梯度的不断向内地转移,大量的女工选择了就近工作,于是那些困守珠三角的厂家便感到劳动力分流后的青黄不接。

    ---------------

    第28节珠三角“民工荒”(3)

    ---------------

    《东莞,凭什么》一书的作者、财经作家樊荣强断言:“就珠三角而言,产业升级已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珠三角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测评部的熊国兵经理举了一个例子,“广东从来就不会真正地缺普工,每天火车站上满满的都是来这里打工的人,现在这种现象不过是暂时的。而就劳动力素质而言,东莞、顺德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深圳、广州这些已经初步完成产业升级的地区,从来就没出现过普工荒,他们真正缺少的是技术工人,富士康请我们帮他们招中技以上的工人,一招就是五千,我觉得这才是广东真正的‘荒’”。

    樊荣强则认为,在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制度改革明显滞后,民工一直不能确立其独立的产业工人身份,因此,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处于一种不被珠三角的工业文明、社会格局接受的状态,他们始终是无组织的、分散的、低层次的、弱势的、缺少更完善的产业技能培训的人群。于是,当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需要迈向更高层次,需要升级与转型的时候,周围看似有大量的民工,但他们根本不能配合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了所谓“民工荒”的错位与错觉。

    “整体上来讲,珠三角不缺民工,而是缺掌握熟练技术的民工,缺产业工人,说到底,我们缺的是实现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化的制度。”樊荣强说。

    2004年8月2日,叶继远打电话告诉记者:“我还是找不到工作,实在不行,就回老家进建筑队了。”

    记者/王晓林东莞报道

    ---------------

    第29节直选不是惟一(1)

    ---------------

    秩序不是设计的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