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 悯农(第1/3页)  大明宣宗皇后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高气爽的秋天,远望山间的树木有黄有绿还有红,如同一个玩童东一笔西一笔胡乱涂抹的画作。官道旁几株老树上的叶子也半青半黄,一阵风儿吹过,就会有几片树叶打着旋不甘心的飘摇着落在地上。颇有一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境。

    骑在马上的朱瞻基眉目英朗,细腰乍背,手长脚长,举止之间透着矫健,移目四顾时剽悍之气毕露。素颜白袍是大明皇室男子的通常服饰,也许是因为太祖皇帝朱元璋幼年家贫又曾出家当过和尚,喜爱朴素的缘故,他最爱穿白色的衣袍。后代子孙们受他的影响,便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服色。此刻他的脸上正浮现出自娱自乐的表情,因为他忽然记起了太爷爷朱元璋那首有意思的打油诗《骂文士》:“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你说,像太爷爷那样一位勇猛神武的大皇帝,千军万马的浴血冲杀出来的人,竟还有一颗顽童般的心,谁能相信?真是有趣的很,朱瞻基忍俊不禁地笑出了声。

    听到朱瞻基的笑声,正在观望远山景色的沈海波回过头来,探询地看了他一眼。身着淡青色儒袍儒巾的沈公子风神飘逸,那张可令许多怀春少女为之着迷的清秀面孔上带着和煦的笑意。

    “怎么,黄老弟可有什么喜事,说出来也好让为兄分享一下吗?”

    “没什么,我在想太祖皇帝的一首诗。”

    “哪一首”

    朱瞻基觉得把太爷爷的这首打油诗说出来,与别人评头论足似乎有些不雅不敬。便随即吟道: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光胆,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沈海波听后点了点头,

    “为兄孤陋寡闻,到还记得这首诗,虽说不太合韵,却不失气势磅礴。这是太祖皇帝当年在江南大战陈友谅、张士诚时,路过一处寺院投宿,那寺院僧人一再追问他的姓名时,太祖皇帝顺口题写在山墙上的诗句。”

    朱瞻基笑道:

    “沈兄果然博记广闻,正是如此。”

    沈海波接着又说:

    “几年后,太祖皇帝龙御登基,想起此事,又微服亲自去寺中探看,发现那诗早已无影无踪,有些不悦的询问寺僧,便有一位机智的僧人回答说:“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深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太祖皇帝这才转怒为喜,没有责怪寺僧。”

    朱瞻基听得有趣,笑道:

    “这出家人还真是了不起,卧虎藏龙啊!”

    沈海波又道:

    “兄常闻得人说;江湖上有三种人不可得罪,一是僧人,二是妇人,三是孩子。若说僧人中第一奇人,那又非太祖皇帝莫属了,弟莫忘了,先皇也是出过家的。”

    说到此,沈海波心中突然一动,想起昨日在秦淮河船上,这位黄公子曾经问过自己,是否因父亲当年的事曾怀恨过先皇的话。一双关切的眼睛立即一闪而过,那是黄公子的那位端庄俏丽的少夫人,听说娘家是山东乐安孙氏。她的眼睛虽然只是对自己一瞥,细心敏感的沈海波却分明从中读到了一丝暗示,联想到了从早些年就有的规矩,那就是遍布各地的旅店酒楼里都必须有的一张招贴,上写八个字:莫谈国事,慎言是非!沈海波想到黄公子来自于北京,天子脚下,自然更注重官家的规矩。但自己一介平民,与世无争,心胸坦荡,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言行。便稍一思量,缓缓而道:

    “太祖皇帝以淮右一介布衣,开创大明基业,光复汉人江山,将蒙人铁蹄下的四等汉奴解救出来。且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何等的气魄!先皇时朝廷新立,万象更新,千头万绪,处事用臣难免有时失之偏颇,以致忠臣受些委屈。但先皇关爱百姓,严惩贪官,像先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