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虎兕相逢大梦归(第1/2页)  漫话红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c虎兕相逢大梦归

    张爱玲说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对此,我不能完全认同。因为创作也是来自生活。在清朝严酷的文字狱背景下,曹雪芹再怎么满腔愤懑,也不可能一五一十地写曹家是怎么衰败的,曹氏家族的人是怎么流散的。但是整部书却无处不在映射曹家的那些事。

    元春在书中着墨不多,正式出场也就在归省那一回。然而元春却是红楼中极为关键甚至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她不是女一号,但这个人物的设置却牵动着整部红楼,是红楼创作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解读红楼的一把钥匙。她在金陵十二钗中的位次仅次于黛钗,并不是因为她是皇贵妃,是男一号宝玉的亲姐姐,而是因为她对红楼创作的重要性。单从对红楼成书的重要性而言,她应该列在首位的,但若这样写就太露骨了,就无法逃避文字狱的嗅觉。

    曹家只出了王妃,并没出现皇贵妃。书中写贾家的兴盛起源于贾家的先祖荣宁二公的丰功伟绩,后代只不过袭爵承荫而已。而承袭爵位的贾珍和贾赦都骄奢淫逸,一味享乐,毫无正面作为,因而所有的荣华富贵能够倚靠仰仗的就是在宫中混得不错的元春了,在红楼开场不久她就晋升了皇贵妃,荣宠之极。表面上,元春省亲花了贾家大量银子,宫中的太监也变着法子向贾家勒索,贾家貌似不仅没有因为元春沾光得到好处,却倒赔了太多,加速了荣国府成为入不敷出的空架子,从而走向衰败。但是贾家要是没有元春,眼前的荣华富贵随时可以化为泡影。只要元春不倒,贾家就能挖东墙补西墙,长久地支撑下去。实际上,作者设计元春这个角色,实则是由她暗射康熙。书中贾母所说:“我进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历了些”这里贾母所说的五十四年和曹家受康熙恩宠的时间何其吻合!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后亲政,在位六十二年,实际执政恰好五十四年!这五十四年间,康熙对曹家恩宠有加,也是曹家鼎盛之期。康熙对曹家的荣宠既是曹家兴盛的原因,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之死也是曹家衰亡的原因。元春省亲的规格排场c极尽奢靡浪费正是康熙六下江南,曹家四次接驾的真实写照。评书人最了解红楼的创作构思了,怕读者看不懂,忍不住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回首直接评道“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开遍就写“无材可去补苍天”,其实又何尚不是在说雍正继位后追讨亏空,曹家“无财向天子补给亏空”的困窘呢?正如书中赵嬷嬷所说,接驾花那银子像倘海水一样的,又说“也不过拿着皇家的银子王皇帝身上使吧,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热闹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曹家为了接驾也是拼了,表面上荣宠风光无限,背后却落下了巨额亏空,曹寅之死也与对这种亏空的深切焦虑有关。但是只要康熙一天不死,曹家就能撑下去。而康熙一死,曹寅的儿子就成了雍正的债主,最终做了冤大头,曹家连同曹寅的舅子李煦家最后也彻底衰败了,当然受牵连的可能还有其他近亲,即书中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作者满怀愤懑,创作红楼的主旨本来是要揭露“无财补天”的家族衰亡真实原因的,但他没有写成自传,而是巧妙的将“无财补天”偷换成了“无材补天”,“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将封建贵族家庭的衰败完全写成家族内因,是因为后代子孙不肖,不励精图治守业创业,反而胡作非为甚至自相残杀而致败家。作者在痛彻缅怀家族悲剧命运的同时,的确也在做诚实而深刻的自我反省。正如他借探春之口所说:“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