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第2/4页)  袁氏世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盾虽然忠心耿耿,屡次进谏,却险些被晋灵公所杀。“小人为恶不必谏”,对晋灵公那种人你又何必去劝谏他呢?  别人不善,我以为鉴

    【原文】以此,不善人虽人所共恶,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见不善人则警惧,不至自为不善。不见不善人则放肆,或至自为不善而不觉。故家无不善人,则孝友之行不彰;乡无不善人,则诚厚之迹不着。譬如磨石,彼自销损耳,刀斧资之以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资。”谓此尔。

    若见不善人而与之同恶相济,及与之争为长雄,则有损而己,夫何益?

    【译述】心地不善的人,虽然大家都厌恶他,但是他的存在对别人也是一种好处。一般人见了不善的人就会自觉地警醒恐惧,从而避免自己做出不善之事来。如果一个人从来都看不到不善良的人,不能从心理上引起警惕,那么他可能就会放肆胡为,甚至有的人自己做出了不善之事却不能察觉。因此,如果家里没有不善的人,那么孝敬父母,团结兄弟的品行就不会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乡里没有不善的人,那么诚实敦厚的行为也不会十分显着。这就好比磨刀石,它自己虽然被磨损了,刀斧等却依靠它而变得锋利。老子说:“不善良的人乃是善良人的借鉴。”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看见不善的人却要和他一同做恶,甚至要和他比一比谁的行为更恶劣,这样做只能有损自己罢了,有什么益处呢?

    【评析】袁采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但他这则语录却包含有一定的辩证思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社会上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为非作歹。那样社会就会安定团结,老百姓生活就会祥和幸福了。但是坏人是不可能被消灭的,社会是复杂的,有好人也有坏人,大家都厌恶坏人,却忽视了坏人的存在还有它另一方面的价值。袁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觉人不善知自警,也就是要人从不善的人身上引起警觉,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不善的行为,从而加以改正。平常人并没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公允得当,尽善尽美。很多时候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善良的。而不善人的行为恰好可以引起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参考对照他的行为反思自己。一个有良知的人无疑能从这种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也可以算作不善人的一点“价值”吧!

    袁采这条语录还告诉我们,有比较才能区别。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恶人,那么我们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恶人了,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好人,那么我们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了。从恶人的行径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正直善良的可贵。徐宏刚在一辆客车上勇斗歹徒置生死于不顾,面对歹徒的凶残,他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徐宏刚被树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说明社会上需要这种英勇的、为维护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如果当时车上每位乘客都有徐宏刚的英勇,那么也就没必要树他为楷模了。从与不善人的比较中可以见出善人的可贵,袁采说得对!  正人先正己

    【原文】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岂惟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称,乃可诲人以立朝之方:己之临政有效,乃可诲人以临政之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xìng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cāo履之详;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诲人以治家之法;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为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译述】别人做了好事,对他进行勉励赞扬,别人做了坏事,对他进行规谏劝告,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必须事先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平时也做不到的事,却要去规谏别人,非但不会被别人听取,反倒要被别人鄙薄。这就好比是自己在朝为官,有被人称颂的地方,才可以用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