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 章(第2/4页)  袁氏世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周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乃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遂令丁奉、徐盛二将带人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请功。如非孔明识人高明,便以有功之身做了刀下冤鬼了。周瑜说:“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后来周瑜进兵西川,讨女婿,取荆州,件件事都落诸葛亮之后。箭疮复裂,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连鲁肃都不得不说:“孔明自是多情,乃公谨量窄,自取死耳。”  忠信笃敬,圣人之术

    【原文】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jiāo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不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述】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种原则是圣人教人们如何获得乡里人们敬重的方法。不外乎在财物方面,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关键时刻,不干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言给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定期有约,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礼貌谨慎,言辞谦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言忠信,行笃敬”,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就是干任何事都能顺利。然而恭敬待人一事,因为对自己毫无损失,世人还能做到。可是如果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就会把他称为谄佞小人。乡亲们久而久之也不会再敬重他。

    【评析】周瑜死后,鲁肃继任都督,总统兵马,鲁肃对孙权说:“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谨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海南,何不重用?”权闻言大喜,便问此人姓名。肃曰:“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

    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即可请来相见。”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cāo自yù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统低头长叹不语。肃曰:“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yù何往?”统曰:“吾yù投曹cāo去也。”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统意实yù如此,前言戏耳。”肃乃荐书刘备。

    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向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