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又见白鹿(第1/3页)  洒落星辰满乎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鹿镇,这是青萍他们的小木屋又一次出现的地方。此地地处星子县城北郊,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因境内有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而得名。

    白鹿洞是庐山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长庆间(821—824),渤任江洲刺史,在白鹿洞修建台榭,遍植花木,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时,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聚众讲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后800余年办学的楷模,元、明、清三代办学不断,白鹿洞书院现辖地三千亩,明、清建筑三十六幢,面积七千平方米,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处。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后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称“龙泉”,又名“琮琤泉”。龙泉池上有洞,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空气湿度增大,水气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白鹿含烟”。

    关于这只白鹿,白鹿镇上的百姓流传下来一段佳话,讲的就是这只小白鹿的故事。

    白鹿本是天地间珍稀灵兽,颇通人性,在唐李渤兄弟居此读书时不请自来,陪伴在身旁,外形秀美姿态优雅的小白鹿给李家兄弟带来无穷乐趣,慢慢的小白鹿竟然学会了许多人类的生活习惯,成为了他们的好帮手,连白鹿镇上的人都跟它熟识了,因为他们经常看见那只白鹿鹿角上挂着一只小竹蓝,里面有些散碎银两,来到镇上采购一些小的生活用品,远到南康镇的一些商家也经常接待这位主顾,且从无差错。虽然上千年没人再见过这只白鹿,但至今人们说起白鹿来还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此时正眉飞色舞的却是青萍,因为那只让人津津乐道的白鹿成了小木屋里的不速之客。

    就在暮色将临之际,山脚下一处人迹罕至的坡地上如巨伞般张开一棵大树,在树的掩映下一栋小木屋悠然出现,青萍三人准备过夜的灵力波动,引动了不远处山谷间一处古幽建筑上的风铃无风自鸣,这片青砖灰瓦的古老院落,就是誉满中华的最高学府——“白鹿洞书院”。

    此时的书院已经渺无人踪,房檐屋顶在暮霭中若隐若现,似乎要沉入另一片时空之中,又似乎有轻柔的古琴在深远的山间演奏着高妙的乐曲,乐声随着云雾在人耳畔轻舞。

    这时一位一身白衣的小姑娘却步履优雅地走出山谷,让人生出不同寻常的感觉。走近木屋时老槐树不敢怠慢,立即化作原来老道的形象,上前稽首道“前辈驾临,不知有何见教!”“嘻嘻,什么前辈后辈的,我就是来串个门找个玩伴而已,你自去继续你的修炼吧,此处元气浓厚生机盎然颇为适合你的。”说罢就要挤进门去。老树自知拦不住,就高声提醒“青仔,有客人来了,好生招呼了哈。”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青萍也是今非昔比,早就察觉外面的动静。一看门口的白花花的人影,运转天眼,就已了然于胸,算是这方地主到了。但一看对方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倒是出乎意料,千年老妖了,还喜欢装嫩到这地步,都不知道该叫你白鹿奶奶还是白鹿妹妹了。正暗自腹诽,小姑娘不乐意了,“好你个小色狼,还以为你是个正经的修道人,看到美女就傻盯着看那,你看你看,口水都流得老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