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爱莲池,爱莲说(第1/3页)  洒落星辰满乎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踏上南门码头,与众船家告别后,青萍看向临水一侧如长龙一般的防洪护墙,这是一代大贤朱熹知南康军在任时留下的一大惠民工程,挺立的防护墙犹如一位一身浩然正气的父母官张开的双臂,把身后百姓紧紧护卫。朱熹与他的前辈周敦颐两位理学大家一前一后在这里知南康军,难怪人们把这庐山之的荒僻之地,称之为“圣贤过化之地”。这次出来本就是寻师问道,那就用自己的一双肉眼和那颗心灵跟随圣人脚步上路吧。

    小县城并不大,不多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孤立的小城楼式的建筑,那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周瑜的点将台,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唯一历史见证。

    爱莲池位于周瑜点将台东侧,正南距鄱阳湖1020米。池之正中,筑有面台,台上有观莲亭,亭四方形,立柱起架,柱础莲瓣纹。亭子两边有之字型的石桥连接。坐于亭中,看着满池的荷叶亭亭玉立,几朵荷花正静静的开放着。那段被赞誉为上品中的上品美文浮现在青萍的脑海,不由轻吟出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能写出如此文字的人是个怎

    样的人呢,脑海里的资料被眼前的景色刺激得鲜活起来。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图曾在庐山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